读懂一棵树
有人妙解“树”字——树,木又寸,一寸又一寸向阳而生、向上挺拔。树,如长者护佑晚辈,施以荫庇;象征故里,在记忆中屹立不倒;又仿若同我们的生命联结在一起,生老病死,惺惺相惜。你有认真欣赏过一棵树吗?在春天抑或严冬,在路旁抑或崖边……
睹物常思人,睹树常思乡。树如其繁茂的枝叶,可承载我们无限的遐思,有人植树寄托思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有人以树作比寄予希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人借树之性彰显气节——“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关于树,我们有太多的情感可以倾诉。如果你准备好了,也请你讲讲读懂了怎样一棵树吧!
人生树下
◎王开岭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还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了。
几千年来,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幡旆(pèi)。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两箱丝绸”的谐音)。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那年去贵州,走到从江县的月亮山,遇一苗地,叫岜(bā)沙。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是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林中有径,当你跨外一步,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难以落脚。
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
恐怕再没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树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发髻,象征山上的树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树皮。
在岜沙,凡重大活动和节庆仪式皆在林中进行,祈愿、盟誓、婚约的“证人”是大树,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树倾诉。按俗约,盗木者除了退赃,还要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请族人谅恕。
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之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作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
他们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诞生,森林里消失。
“我们都认得哪棵树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说。
有一棵树,将陪伴一个人出生、长大,直至死去。除了葱茏,生命在世间不落任何痕迹。
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
至少一棵。
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
(摘自“今日头条”,选文有删改)
国之瑰宝——黄山松
◎王世全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其松树的奇特绝无仅有,但不知究竟怎么个奇法。今年旅游登上黄山,领略这一奇特景观时,竟至引起心灵的强烈震撼,那种感受无法言表。无论是坐上凌云飞渡的缆车,还是行走在一线孤悬的山道,但见绝壁危崖之上,沟壑纵横之中,处处青松点染,姿态万千,真所谓“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随着导游的指点,众人一路看去,凤凰松展翅欲飞,麒麟松跳跃腾挪,竖琴松轻歌低吟,连理松缠绵亲昵,让人浮想联翩,情不自禁。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似热情的主人迎来送往,姿态优雅,其情殷殷,令人感佩。黑虎松、龙爪松、探海松、蒲团松神形毕肖而又神秘莫测,更是令人拍手叫绝。就是那些无名松,或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或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高则逾数丈,小到不盈尺,无不破石而生,苍劲挺拔,叫人心生敬畏。而且一律的松针短硬细密,树冠扁平,颈干粗韧,一身铁骨铮铮。当听说长在石缝中那高不盈尺的小松树已有上百甚至几百年的树龄时,真的让人大吃一惊。看似铁铸石凿之树,可分明又在披翠挂绿,何其生动。看黄山松不由想起芜湖铁画,认为表现黄山松唯有铁画最合适,人民大会堂那幅享誉世界的《迎客松》不就是铁画吗?可是,如此遒劲的“钢铁之躯”竟又是那样的俊朗清秀,尤其那细密的针叶浓绿发亮,更是透出百倍的精神。
至此,始信“黄山之美始于松”的说法。因为,正是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黄山的景才美,山才活,风才动,云才涌,泉才响……连石头也有了灵气,难怪“奇松”要冠于黄山“四绝”之首了。
资料显示,黄山松以“黄山”命名和黄山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为黄山所仅有。黄山岩石遍布,泥土稀少,但花岗岩中肉红色的长石内含钾,雷雨过后空气中的氮气转化出氮盐被岩层吸收,进而成为松树的养分,而松树的根系又不断分泌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并分解其中的矿物质和盐类为己所用。这样,黄山松才得以在贫瘠的岩缝中存活和生长。只不过,生长极其缓慢,也许一个人穷其一生看到的一棵松还是原先的老样子。而且,由于地势所限,黄山松大多依峭壁而生,其趋光求水的本能使得枝丫都明显地倾斜一边。正因为地理环境和雨露风霜等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才造化出黄山松千奇百怪的鬼斧神工。
纵然千米巅峰,只要岩石有一点儿缝隙,那里就必定有或大或小的黄山松扎根其上。当我们惊叹于黄山松有缝即钻、无坚不摧的钻劲,以及顽强挺立,历千载风刀雪剑依然永葆青春之时,导游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黄山松的根部往往比树干长数倍乃至数十倍,因此才能汲取岩石深处的养分,得以缓慢生长,长出铮铮铁骨,长出千姿百态。
一番游历,让人大长见识。我们不仅收获了美景,让心胸在震撼之余空前愉悦,同时也收获了启迪与感动。黄山松,在绝境之中求生存,绽放出如许的生机与生动,除了奋力拼搏,永不放弃,还能靠什么?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古人深为折服,叹为观止。我们亦另有心得,诌曰:黄山之美始于松,黄山松之美在于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