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味,更要有创造力

作者: 李辉

有情味,更要有创造力0

真题回放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一情味浸润的时光

作文二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要求:①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校名。

试题解析

与全国各地争奇斗艳的命题形式相比,吉林省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命题形式——选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对于文题一,要深刻理解题目内涵。“情味浸润的时光”是一个偏正短语,“时光”作为中心词,用“情味浸润”加以修饰。“情味”是指有情义、情感、情趣,可以联想到亲情、师生情、友情等;“浸润”指浸染、熏陶,所以题目可转换理解为“充满情感熏陶的那段日子”。此题关注考生的情感世界,检验考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能力,要求考生调动生活积累,彰显写作个性,展示自我才情。

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其实,“情味”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我们。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被情味浸润:班主任得知“我”家远,每天顾不上吃早饭,就每日为“我”准备早餐;数学课代表看到“我”近段时间学得吃力,整天愁眉苦脸,主动在放学后帮“我”补习数学;“我”患重感冒时,卫生委员主动代“我”做了值日工作……这些都是“我”于生活的细微处感受到的“情味浸润”。当然,“情味浸润”不止发生在校园里,还会发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正是这一次次“情味浸润”的经历,温暖了我们的生活,慰藉了我们的心灵,启迪了我们的思想,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大胆选择合适的文体。“情味浸润的时光”这一题目,在语言表达上适宜侧重叙述和描写,穿插抒情和议论。在行文设计上可以采用题记、小标题、日记等形式,更好地增强表达效果。如运用日记的形式,记述自己某次或几次被“情味浸润”的过程和真切感受;运用书信的形式,向老师、朋友、家人倾诉自己成长中被“情味浸润”的温暖记忆。

对于文题二这则材料作文,我们发现材料给出了关于“创造力”的一段论述性文字(出自原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这段文字强调“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从三个方面告诉我们“怎样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关键词——“好奇心”“求新”“锲而不舍”,考生可从任一角度展开写作。

可从记叙的角度入手,写自己或他人成长过程中“保持好奇心”、“锲而不舍”保持创造力的故事;可写成访谈形式,以“如何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为话题,访谈几位中学生,让他们就“保持创造力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将议论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从“锲而不舍”的角度写,拟定“锲而不舍,方能静待花开”为标题,确定“锲而不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的中心论点;等等。

佳作展评

情味浸润的时光

吉林一考生

人的一生中,会感受到各种情味的浸润。它可能是温柔似水的亲情,可能是患难与共的友情,可能是真挚坦诚的师生情……在我的记忆中,整个初中时光都被师生情浸润着。

刚升入初中,上第一节语文课之前,我就听说我们的语文老师教学水平很高,学校的校歌都是他作的词。第一天上课铃响的时候,我看到一位头发稀疏、身材高挑、四十多岁的男教师走进教室。他看起来好严厉,我顿感以后语文课的日子不会好过……

可事实并非如我所想。上了一节课后,我发现“人不可貌相”,老师竟是那么和蔼可亲。他用儒雅的言行击碎了我对他的恐惧,之后的语文课我也再没提心吊胆过。

记得那天,在学完李森祥的《台阶》后,我突发奇想:能不能把我儿时玩耍的那几级台阶写成作文呢?我找到他说出了我的想法。他点头赞成,并鼓励我认真写,争取发表。由于习惯了小学时写作文的“复制粘贴法”,所以我并不知道这篇文章究竟该怎么下笔。我向他说出了我的困惑,他耐心地为我讲解写作要领。最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修改,我成功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文章——《记忆里的台阶》。

还有那次,全班练习写字,我不想写得那么慢,且自认是一位不拘小节的“大书法家”,便将我龙飞凤舞的字体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我太专注于“创作”,丝毫没察觉语文老师已站在我身后。当我发现他时,他已经拿起我的“大作”欣赏起来了。我此时才认识到错误,羞愧地站起身,低着头,准备接受“制裁”,可他却温和地对我说:“你的笔锋很好,但字过于潦草,把笔拿来,我教你怎么写。”于是他抓着我的手,教我如何写出漂亮齐整的字……

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语文老师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关心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发现我学习状态不佳,他会把我叫到办公室,一边开导我,一边把桌上的水果塞给我吃;在我吃完饭回班级的路上,他会问我为什么吃这么快,吃没吃饱;在中考的前一天晚上,他给我发视频鼓励我不要紧张……

我很幸运能在初中的时光中遇到他。这段真挚的师生情我会永远铭记,这段被情味浸润的时光我将永生难忘。

点评

考生选取自己初中生活中与语文老师发生的故事来写,真实而独具个性的素材很容易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语文老师的感激之情,真情渗透其中。作者写老师,善于用细节描写突出老师形象的高大,如老师抓着“我”的手教“我”写漂亮的字等,正是这些细节描写将“情味”表现得真切。

少年自有志,争做“钱学森”

吉林一考生

想起在一本杂志上看过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这著名的一问,问的正是“少年该怎样培养创造力、重视创造力”。借用罗迦·费·因格的观点,无非保持“好奇心”、探索“求新”、“锲而不舍”地坚持。吾辈少年,自当立志践行,争做有创造力的新时代“钱学森”。

识海无涯,驱动我们前行的动力何在?“好奇心”当属其一。人存于世间,这一生似光圈不断扩散,光芒触及之地,即所探索之域。人越学习,便越觉得自己学问浅薄。高寿112岁的周有光先生,在102岁那年评审一部书时,看到注释中有一本英文原著,便请人查找,寻来阅读,读了半月有余。102岁,已是大多数人难以达到的生命长度,而周老仍然寻书、读书。他活到老学到老,从这件小事上,我们也看到了周老那学贯东西、不竭的好奇心。一生好奇,笃志读书,不断积累,终致创新。

何为新?不同于人,不同于已知也。必求于十年寒窗读,穷尽人间理。在这一门中走到了人类已知的尽头,那么下一步,就是“新”。我读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屠呦呦等获过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的事迹,莫不如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再向下走,那就是创新。真正的学习者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停下脚步的人也不是真正的学习者。九载三千余天,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初中生,若满足于当下已知,与学问失之交臂,与创新就此无缘,恐怕是世间最悲哀的事。

坚持自是老生谈,自古而今恒不变。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坚持是说来简单做到难。居里夫人和丈夫数年坚持从沥青铀矿中提炼新元素,难道是因为他们喜爱生活于放射性元素之中?不是的!他们是不愿放弃哪怕一点儿发现新元素的机会,秉持着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科研精神,将科学事业恒久地做下去,才终于历尽千辛有了“镭”的发现。可见,聪明人也是要下笨功夫的!

好奇心驱动我,求新寻方向,坚持下功夫。创新才会强,我中国少年人人需努力,发挥创造力,但求科学真,皆为“钱学森”,泱泱华夏骨,必矗世界林!

点评

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精彩拟题,开篇抛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通过回答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行文时从好奇心、求新与坚持角度分段展开论述,结尾重申论点,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为使论证深入,考生选取了周有光、居里夫人的事例,多角度、多侧面地阐明了中心论点,论证切中要害,深刻而充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