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微凉不是风

作者: 仇士鹏

初识蜀南竹海,是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影片中的角色在竹叶上蜻蜓点水,踩着弯下的竹子如达摩祖师一苇以航。那样的潇洒和飘逸,在竹海中却又显得恰到好处而理所当然。

在绿色的国度里,所有的动都会归于静,所有的喧闹与浮华最后都会收敛于大音希声,归于流动、摇曳的安宁。

蜀南竹海是四川宜宾交出的一张绿意盎然的城市名片,也是中华竹文化盖下的一枚生动的印章。将山水、竹林、瀑布和古庙融为一体,若是唐代诗人王维来到此地,怕是再也舍不得离开了吧。

在翡翠长廊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叶与眉梢扬起同样的弧度。深林之中没有明月相照,但这泛着微绿色的阳光却更显柔情,落在叶子上、枝干上、路上,留下浅黄色的光影。在通幽的曲径上,你要慢慢地走,在长长的砖头路上听清每一次脚步落下的声音。

竹林是离不开水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竹与水的相遇,是比丁香更清浅的浪漫,更隽永的情缘。古人引水便是把竹子劈开成一半,当作管道,一节节地传递着山泉。从竹子的身体里走一遭,水就有了别样的清新与凉爽。

小溪则是把河道当成了竹管,潺潺地流着。它并不深,却也因此更具活力,在此起彼伏的鸟鸣中用婉转的水声应和竹林的歌。稍大点的小溪,比如墨溪,已然不逊色于一条白练,玉沫横飞,冲泻出大雨滂沱的声音。

竹海很大,从观海楼到墨溪,可以坐索道。低空时,缆车缘山而行,山如鲲鹏展翅,亦如苍龙挺背,显得巍峨险峻。但在高空上,看山还是山,丛林失去了高度,树冠如草,矮矮地伏在山脉上,把山的轮廓完整地包裹、展现出来。或如草原,辽阔无边;或如梯田,层次分明。群山像是从大地上一瓣瓣剥开的,又像是向下一层层叠好,波澜般的线条率性而又恣意,也难怪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称赞道:“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姐妹耳。”

竹子作为中华民族的气节与风骨的象征,它谦逊、有节、坚挺而又优雅。走过蜀南竹海,我们未必能拥有竹子的体态,却能拥有竹影摇曳的性灵,“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便是它对人类最深情的恩赐。

(摘自《中国绿色时报》,选文有删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