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你个诸葛亮

作者: 彭梦恬

山间袅袅青烟,护城河掀起微澜,一阵东风吹落早开的白梨。

公元228年,北伐四战,蜀国兵败,马谡街亭失守。之后,魏兵乘胜直逼西城。

马蹄声疾追而来,像沉闷的雷鸣。

防线崩溃,城门大开。西城县之冷清,肉眼可见。二十余布衣垂髫清扫城门,见那来势汹汹十五万魏军,依旧镇定自若,旁若无人。

寒寂空旷的城楼传来一曲舒缓柔和的琴音,夹杂几丝哀愁。奏乐之人技艺高超,不通音律者也能沉浸其中。

琴声婉转平缓如小桥流水,壮怀激烈如十面埋伏,只可惜琴音稍钝,否则真称得上钧天广乐。曲子引得魏军勃然大怒:如此挑衅,岂能容忍?带头的骑兵策马长鞭,正欲攻打城门,被魏国军师拦住:“莫急。”

司马懿径直走向城门,摆手示意部队不必攻入。他微微抬首,仰望城楼:城楼上,一人笑容可掬,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一个少年,手执麈尾。即便隔层面纱,也不难看出弹琴之人有着一副冠玉之颜。这人司马懿再熟悉不过了,正是蜀国军师,诸葛孔明。

孔明乃善计多谋之人,怎会放任魏军闯入西城?

好你个诸葛亮0

萧瑟之风拂过城楼,吹出一片空荡。城内的窗子吱吱作响,几只西山林的乌鸦叫嚣着掠过上空。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

怎么会?先不提城内的百姓。就算要对付即将破城而入的魏军,这城内的伏兵不说有半山,起码得有上万。如此之幽静,不同寻常。

唯一的可能性便是蜀军节节败退,伤员未复,城中百姓与伤兵被转移,徒留几百人在此应付。

霎时,司马懿感觉不妙。此琴声比普通琴声略为厚重深沉,钝音太过明显,说明此琴多日未曾擦拭琴弦与调音,等同于临时拿出。如此匆忙,真为事先谋略?

思绪杂乱,无从思考。倘若前方果真有诈,自己盲目地攻城会使得大好形势付诸东流,功亏一篑,对自己和魏国都无任何好处。真的能拿下狡猾的诸葛孔明吗?他不敢想。

他怕结果太坏,怕承受不起,怕兔死狗烹,怕失去难得的对手。他怕?他怕!

最终,理性胜于感性。司马懿下令:“传令,后军变前军,撤退!”

归途,次子司马昭问:“西城已孤,父何不攻城,活捉诸葛亮?”司马懿回答说:“此人生性谨慎,从不兵行险招,城内必有埋伏。”司马昭愕然。片刻,司马懿又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诸葛亮定是料定自己知他生平不行险,而且需要养寇自重,因此故布迷阵。狡兔死,走狗烹,假若刚才成功拿下诸葛亮,大魏还会继续需要我司马懿吗?

城头上,书童远望,见军队渐远,才说:“军师大人果真料事如神!”

“非也,方才我这些雕虫小技估计早已被司马懿看穿了,不过我料定他不会贸然进攻,毕竟,这魏国上下,并无一人信任他……”缓之,又道,“仲达真乃知音。”

假若,司马懿不是曹魏之棋,这天下乱世之中,他定能创下丰功伟绩,成为人们所歌颂之人吧。

(指导教师:尹宏)

点评

故事改写是一个对原作再创作的过程。所谓改写,不是脱离原作、天马行空地胡乱改,不是不讲究方法技巧地随意改。本文作者就深谙改写再创作的门道,根植于原作脉络的基础,倾注自己的个性思想,有方法、有技巧、有质量地改写出了水平。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了故事现场环境的渲染和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上,并在结尾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进行了总结,收束全文,画龙点睛。作者以萧瑟的环境做铺陈,构建了非同寻常的环境氛围,使人汗毛直竖,又大胆而合理地创设了主人公司马懿攻与不攻的矛盾心理,让人看到了他内心纠结的情感。全文对诸葛亮的出场几乎不着笔墨,却侧面展现出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个性。此篇改写构思得当,文笔老练,看点十足,值得学习。

(姜果)

上一篇: 诗意地生活
下一篇: 心弦上不逝的风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