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动的种子播入心田

作者: 尹宏

文题呈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著名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甚至认为:“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劳动的好处: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那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呢?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劳动是什么?劳动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你觉得还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呢?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写作指导

阅读材料不难发现,两位名人的话都指向“劳动”这一核心主题。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所有人都要劳动,而且必须劳动,才能创造幸福,实现人生理想。

同学们如果写记叙文的话,劳动如何多样,本题可选用的素材就如何多样。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从体力劳动的层面展开,又可以聚焦不同的场合。在家里,体谅父母的辛苦,帮父母做饭、刷碗、浇花,是劳动;在社区,主动打扫公共区域、充当志愿者,是劳动;在学校,大扫除时的积极表现、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劳动;在乡下,采茶叶、种地、摘菜、打谷、刺绣、喂鸡、养猪等,也是劳动。从脑力劳动的层面展开,也不乏可写之素材,比如有的同学热爱写作,为了能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劳动。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是劳动者,劳动具有无限多样的特征及表现,能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但要想写好,还是宜写自己曾亲身体验的劳动,劳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么克服的,劳动过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取得了什么成就,对你有哪些触动。重在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读者的心弦。也可写亲眼看到的周围人的劳动故事,如父母、亲友、同学和老师的劳动,写出你从他们身上观察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道理……还可从社会热点新闻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做出分析与评价,写出自己的思考。

要想写好“劳动”这个主题,就要赋予劳动一定的意义。如果只是描摹劳动的辛苦,赞美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流于空话和套话,未必立意高远。在你写的故事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则有可能立意深刻。

在写作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场景化,写好“劳动之人”和“劳动之事”。人要写好,无非是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以达到增强文章“画面感”的目的;事要写好,则要注意结构完整,设计一定的起伏,比如劳动中的“失败”与“成功”互相转换,由不知“劳动之味”到深知“劳动之味”的转变等。

写议论文,更要有深入的思考。可不可以把劳动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联系起来?时代进步了,很多机械代替了人工,还需不需要踏踏实实的劳动者?需不需要踏踏实实的劳动态度?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取得了什么成就,推动了社会怎样的发展?个人的劳动和民族的劳动有何关联?……将眼界放宽广,也能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值得一写的写作素材。但同学们要注意,切忌大而空,举例要实,以小见大最好。

佳作展示

稻田守望者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博才培圣学校邓鹃

爷爷较真儿,尤其对于家门口的那块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膝下的儿女已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能够保他以后的生活衣食无忧,爷爷仍固执地守着那块地。他说,那是他的命。

奶白色的晨雾渐渐散去,不知是哪家的公鸡站在村头的土坡上,高昂着火红的鸡冠啼叫。声声嘹亮的鸡鸣穿透了还未隐去的明月所倾泻下的仍未消散的月光,家家户户紧闭的木门一扇扇地被啼声敲开。

“吱呀吱呀”,那是爷爷出门的声音。

一顶草帽遮住他花白的发丝,他挽起衣袖,穿着长长的黑靴,肩上扛着一把大锄头,就这样下田了。我从未早起跟着爷爷下过田,但我却见过傍晚时疲惫归来的他:泥渍装饰在他蓝灰的衣角,深浅不一。他那双本就粗糙,甚至说得上丑陋的厚实大手上,一块块淡黄的茧是他的勋章。蒙着一层土灰,爷爷脸上深嵌的斑纹在我的眼中却闪闪发亮,此刻淋漓的汗正冲洗、滋润着我的爷爷。

每年秋天,大片大片金黄的麦浪翻涌在爷爷的眼里。村里弥漫着丰收的气息,晒谷子,晒花生,晒红枣,坪里被爷爷用丰收的粮食摆成大块大块的拼贴画,迷人而又香甜。

脾气变幻莫测的天气娃娃总爱捉弄稻乡人。至今还记得一大家子火急火燎地拿着桶、盆,赶在大雨降临前抢收晒在坪上的稻谷的场面。爷爷最为着急,甚至连草帽都忘了戴就冲出了门。“快快快,大家一起动手,赶紧把稻子收完,你们俩,收这块……你们俩,收那块……”爷爷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我们,坪上那些刚晒好的黄灿灿的稻谷,在他眼里,简直就是命!雨滴悄无声息地融进泥土里,爷爷久未归来。正当我们拾掇着稻谷运进堂屋里时,爷爷高大的身影出现在田与天的交界处。只见他两只有力的手正拎着满载稻谷的沉甸甸的桶,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此刻的爷爷就像古代凯旋的将军一般,威风凛凛,所向披靡。

只有一家子聚在一起,爷爷才会多准备几个菜。他最不喜我们浪费,“菜不粘锅,饭不留碗。”这是常挂在爷爷嘴边的话。小时候我并不理解,为什么每回顽皮莽撞的我们无意将饭菜打翻,爷爷的眼里都满是心疼。尽管奶奶赶着鸡,将地上洒落的米饭一粒粒任鸡啄去,爷爷还是会失神地盯着那块地,现在想来,他大概是不忍心看见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就这样随意地被他人丢弃了吧。

若无辛勤劳动,何来兴家的根呢?又何来如今吾辈生活的盛世华夏呢?劳动,是命,是根,是源,是代代的传承。

点评

文章开头简洁明了,用“较真儿”一词点出爷爷的性格,同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主体部分精选若干爷爷生活与劳动的场景,如早起出门干活、抢收稻谷、珍惜粮食等,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节俭爱粮的劳动者形象。文字精当,尤其是比喻句描写出色,如“一块块淡黄的茧是他的勋章”“坪里被爷爷用丰收的粮食摆成大块大块的拼贴画”等,形象而富有韵味。文章结尾点明劳动的地位以及重要性,给人启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