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称呼显真情
作者: 皮祝捷文题呈现
世界上万物都是有温度的。一声普通的称呼,也有着它的温度。饿了,喊一声“奶奶”,也许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就会摆在你的面前;冷时,叫一声“爸爸”,也许一件厚实的外套就会披在你的肩上;委屈时,身边人一声亲切的呼唤,会让你泪流满面;跑道上,听到他人呼唤你的名字为你加油打气,会让你信心倍增……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着怎样的体验与感悟?请以“称呼的温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带引语材料的话题作文题,材料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引出话题“称呼的温度”。在构思作文时,要紧靠引语材料审题、选材、立意,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展开。
一、抓住“称呼”
“称呼”这个词涉及两个角度,其一是“呼”的角度,也就是写作时站在称呼别人这个角度,感受对别人称呼的温度。如引语材料所说,“喊一声‘奶奶’”“叫一声‘爸爸’”就能够感受到奶奶、爸爸对“我”的关心,“我”对奶奶、爸爸的依赖,即能展现称呼的温度。其二是“应”的角度,也就是别人喊“我”,“我”从他喊的这个称呼里感受到温度。“称呼”在不同的情景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喊“我”,会有不同的称呼;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喊“我”,称呼有时也会不同。有人称呼姓名,有人称呼小名,有人称呼身份,有人称呼昵称或绰号,不管是哪一种称呼,在一定背景下,你都能体会到温度。
二、把握“温度”
文题中的“温度”一词,其实就是一种感觉。进一步思考,怎样的感觉才够得上有“温度”呢?凡是听了这个称呼,或者喊出这个称呼之后,心中能够获得舒服、愉快、幸福的感觉,一言以蔽之,就是获得美好的感觉,就可以说这个称呼是有“温度”的。但要注意,这个“温度”也不是越高越好,从爱的角度说,“温度”太高就是“溺爱”,反而让人不舒服了。“温度”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写作时,如果不把“温度”具体化,肯定体现不出“温度”最真实的感觉,读者也很难深刻体会。怎么具体化呢?一是可以具体为“物”,比如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一盆旺旺的炭火、一件厚厚的棉衣、一双崭新的鞋……二是可以具体为“动作”,比如眼神的关注、亲切的抚摸、热情的拥抱……三是可以具体为“语言”,比如安慰的话、鼓励的话、点醒的话、使人感动的话……
三、关注背景
写文章,只要涉及人和事,都必须依存于相关的背景,如果故事背景交代不清楚,称呼的“温度”就体现不出来。我们感到“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有温度,其背景肯定是饥饿,是有所需求,而这份饥饿的需求被满足后我们会感受到一份爱。如果背景是肚子饱饱的,喊一声“奶奶”后,奶奶给你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你绝对就不舒服啦,虽然这碗面条也是一种爱,但是这样的爱并不合时宜。再比如我们感到“一个拥抱”有温度,其背景大概有两个,一是我们受了委屈的时候,来自亲人、朋友、老师的拥抱,会让人获得心灵的安慰;二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拥抱”就是一种肯定、鼓励和赞美,也会让人觉得非常幸福。除了以上的背景之外,“我”称呼的人或者称呼“我”的人身上也有一定独特的背景,或贫穷,或年老,或饱经风霜……把这样的背景交代清楚了,其“温度”更能得到体现。
四、巧妙构思
行文时有一个巧妙的构思和设计,会给文章增添色彩。这一文题可以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比如先阐述背景,因为“我”讨厌他,所以不愿用某个有温度的称呼来称呼他,然后写他怎么感化“我”,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最后“我”终于把这个有温度的称呼心甘情愿地给了他。也可以采用片段式的构思,或以背景“饥饿时”“寒冷时”“委屈时”“成功时”来组织材料,把文章分成四个故事片段展开描述。
佳作展示
一个有温度的称呼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初中部刘思宇
在我的心里,“爸爸”是一个有温度的称呼。可自从爸爸在我十岁时因肝癌去世,这个称呼就尘封在了我的记忆里。
爸爸去世后,妈妈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拉扯着我和弟弟。在好心人的撮合下,有一天,他来到了我们这个家庭,成了我的后爸。虽然我不能左右我妈妈与他结合重组家庭,但是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别人让我喊他“爸爸”,我不开口;妈妈让我喊他“爸爸”,我喊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尴尬地说:“别逼妞儿,她还小,随她怎么喊,我都乐意。”
一般的时候,我不与他交流,也就用不着喊他,实在挨不过,要称呼他,也就是简单的一声“喂”。就是称呼他一声“喂”,他也不恼,还显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也许在他的心里,他没有过多的期待,只要我愿意唤他一声就好了。
我始终不愿意喊他“爸爸”,一个是因为我那去世了的亲爸爸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别人无法取代;一个是因为他的形象,与我心目中爸爸的形象相差太远。
他呀,不是本地人,个子矮小,又黑又瘦,倒是蛮有力气,能干活。听说他早年离异,又没有孩子,所以别人说起和我妈妈重组家庭的事,他就没有犹豫了。
在我的面前,他做啥都有点儿讨好我的味道。他没干活时,瞧着我在做作业,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柔柔软软地洒了我一身。我抬头一望他,他就不好意思地一笑,避开了我的视线。一家子围着餐桌吃饭时,他夹起平时我最爱吃的鸡腿往我的碗里送,我冷漠的眼光一扫过去,他便尴尬地缩回手,把鸡腿放回菜碗里,喃喃地说:“妞儿,你自己夹……”他夹过的鸡腿,我都有点儿不想吃啦。有时,他给我买一件新衣服或者裙子,我都是不情愿地接过,也没有开口喊他一声“爸爸”……
我虽然过不了内心的坎,不愿意喊他“爸爸”,可在我的心里,我觉得他真是个好人。他对我弟弟特别好,弟弟也黏他,有时在外干完活回家,他会变戏法似的从他那手掌里变出几粒糖果,弟弟一边喊着“爸爸”,一边跑过去,接过糖果剥开一粒就往口里塞。我估计呀,那甜甜的味道甜到了弟弟的心底。他对我妈妈也特别好,他做零工赚的钱,一个子儿不留,全部交给了妈妈,从来不让妈妈做重体力活儿,每当妈妈要帮他做时,他总是说:“这是男人的工夫!”
他呀,对自己却不怎么样,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吃,他不讲究,有啥好吃的都让给我们姐弟俩,还总是说:“让孩子吃好,他们正长身体呢。”穿,也不讲究,他几乎一年四季都穿旧衣服,妈妈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是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孩子做,他们在学校,有那么多同学瞧着呢。”别人讥笑他,说他就是个不掏钱的长工,他也只是笑笑,说没事,别人的嘴谁能管得住?他呀,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儿就没脾气!
他的好,其实我都瞧得见,见到他时我的脸色渐渐比以前要好多了。可我就是过不了心里的坎,始终没有喊过他“爸爸”。直到有一件事的出现——
上个周五,读寄宿学校的我回家,还没有进家门,就感到家里有些不同,原来是妈妈生病了,足足病了一个星期。我见到他——我的后爸,似乎比原来更瘦更黑了,满脸的憔悴。他见我回家了,很开心的样子对我说:“妞儿,你和妈妈说说话,我帮你弄吃的去。”卧病在床的妈妈虽有病容,却满脸幸福的样子:“妞妞,我这一病就是一个星期,都是你爸爸在照顾我,这一段时间,他够忙的啦……”
当我接过他端来的那碗热气腾腾的大米饭,瞧着上面盖着两个金黄的荷包蛋时,我的眼里湿润了,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朝着他,喊出了我心中最有温度的那个称呼:“爸爸……”
点评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首先,叙说“我”不愿把“爸爸”这个有温度的称呼给“他”——“我”的后爸,并交代原因及生活背景;然后,用大量的笔墨写“他”怎么对待“我”、弟弟和“我”的妈妈,与“他”怎么对待自己作对比,突出了“他”的好;最后,转折点出现,妈妈生病,“他”精心照顾一星期,并帮“我”热饭煎荷包蛋,这一重点事件,彻底改变了“我”的态度,终于把“爸爸”这个有温度的称呼给了“他”。文章贴近生活,情节有波澜,情感的转变自然合理,通过作者的笔墨,一个卑微渺小、宽容大度、平易近人、关爱孩子和家庭的后爸形象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