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的缂丝

作者: 成亦帆

姑姑的缂丝0

姑姑的婆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的传人。姑姑深受婆婆的影响,也在传承缂丝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她以丝为笔,以经纬为墨,织就了一幅幅细腻繁复、色彩斑斓的缂丝作品。一团团普普通通、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姑姑那布满老茧、裹着胶带但又灵巧的手中翻飞,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姑姑织不出来的!

姑姑的家在苏州,十岁那年的夏天,我去苏州旅游时,姑姑说,等我过生日时要送我一件缂丝作品。我噘着嘴,不满地说:“好姑姑,您现在就做嘛,让我体验一下,就一下!”姑姑笑了,带我去了她的工作室。她轻抚丝线,说道:“缂丝需耐心,看姑姑一针一线一机器,创造奇迹!”接着,姑姑就开始操作机器了。我听着机器发出的嗡嗡声,看着丝线慢慢被织成一块布、两块布……没过多久,一个小包的轮廓就出现了,这时的它还只是一个浅蓝色的布袋子。只见姑姑再次拿出一些细线,扎成一个个结,再把结扎在袋口。她又拿出三根粗线,像编麻花辫一样把它们三合一,编成了一股绳子,最后再缝到小包上。就这样,一个精致的民族风小包就完成了。不管是色彩的搭配还是尺寸的大小,一切都那么完美!浅蓝和米白交织在一起,好似江南的小桥流水一般清新。我斜挎着小包照镜子,转过来,转过去,赞不绝口。姑姑轻笑着说:“我还不算很厉害,你的姑婆领着很多工人用大半年时间完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那才叫厉害!”

拿着这个小包,一种深深的自豪感和敬意油然而生。我觉得,它不仅是一件简单的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缂丝的美丽,这项古老的艺术一定能焕发出更绚烂的光彩!

江苏省南通市高新区小学五(8)班

指导老师:葛金奇

“双减”新鲜事:在苏州城遇见缂丝

“双减”新体验:缂丝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则是世界“非遗”。缂丝有着独特的“通经断纬”的织造工艺,“断纬”处看起来有雕刻、镂空的感觉,让整幅作品富有立体感、栩栩如生,所以它也被称作“刻丝”。能收到“非遗”传人亲手制作的缂丝小包,小作者怎能不骄傲呢?

“双减”新计划:上网搜索一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资料,比如图片和视频,欣赏一下中国丝织工艺品的美吧!

上一篇: 我爱棉花
下一篇: 课堂烤红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