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提问吗?
作者: 本刊编辑部咦,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不会回答问题很好理解,可哪有人不会提问呢?“请问这个东西多少钱?”“请问到车站怎么走?”“请问现在几点了?”……瞧,我们随口就能问出好多问题。
你发现了吗?这些问题都是出于你自己的需要问的,也就是说,你希望别人给出的答案能解决你遇到的问题。但有的时候,我们提问并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是出于“大家的需要”,是为了把某个对象介绍给大家,这就叫“采访”。对采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提出好问题。好问题不但能获取大量的信息,还能挖掘出不为人知的故事,最“高级”的提问甚至能激发出采访对象前所未有的表达欲,让他们有重新认识自己的感觉。
2023年2月11日至2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了“重庆市青少年击剑锦标赛”,共有500多位少年“剑客”山城“论剑”。课堂内外的“创星小作家”以小记者的身份前去采访,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运动员的风采。
采访同样的比赛,面对同样的运动员,小记者能找到与众不同的采访角度,从而写出个性十足的报道吗?本月的“作文素材搜搜搜”,就让我们跟着由“创星小作家”组成的“搜搜助理团”,去学习通过“提问”寻找素材吧!
“搜搜助理”:胡天宇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融侨)小学]
新闻手卡记录内容:上午10点25分,经过紧张的角逐,重剑组女子团体比赛的结果最先出炉,荣获一等奖的是重庆英博队,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由重庆万国体育队、重庆礼嘉实验小学队获得。此时的赛场上,这边在举行重剑女子团体比赛的颁奖典礼,另一边仍然在进行着比赛,主持人的声音和运动员手中剑的碰撞声交织回荡在场中……
一场对战结束后,我们跑过去采访刚刚比赛完的选手。“你好,我是课堂内外的小记者,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张诗琪。”“你比赛完有什么感受?”“有点紧张,还有点饿……”
记录亮点在大家的印象中,全部比赛结束之后才会颁奖,没想到还有一边颁奖一边比赛的情况,真新鲜!
采访点评采访记录的重点是“采访对象具体说了些什么”,应该多记录一些选手的回答,比如选手说自己“还有点饿”就很有意思,也很可爱,采访的时候可以顺着这个回答继续提问,问一问选手比赛之前会吃什么,会不会和平时吃得不一样等等,这些都是独特的采访素材。“记录亮点”里提到的一边颁奖一边比赛更是难得一见,可以详细写一写。
“搜搜助理”:谭 礼
(重庆市渝北区鲁能巴蜀小学)
新闻手卡记录内容:我问小运动员们学了多长时间击剑,他们有的说“学了一年”,有的说“学了两年半”,不管学了多长时间,他们都是因为喜欢才开始的。我还问他们“举剑的时间长了手腕会酸吗”,他们告诉我有点儿酸,但没关系。
看过点评之后,谭礼同学补充记录:
观看比赛的时候,我发现小运动员们举剑的时间还挺长的,手还要一直动,那他们的手会不会酸呢?采访的时候,我专门问了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是:“会酸!”我还发现有一组对抗的选手,其中一位小运动员的表现要差一些,另一位要好一些,我就专门采访了他们俩,问他们分别学了多长时间。果然,表现得好一些的小运动员说他学了两年,表现得差一些的小运动员说他只学了一年。学了两年的小运动员还告诉我,有的时候,家长和教练可能没有看着他训练,但这都没关系,因为努力不会白费,成绩会让他们看到的。
每次看击剑比赛我都很好奇:运动员会因为被剑刺中而受伤吗?比赛现场的老师告诉我,运动员不会受伤,因为剑的顶端有弹簧。我半信半疑,又采访了几个运动员,确认了确实没有人因为被剑刺中而受伤。击剑可真神奇!
记录亮点击剑运动的剑一看分量就不轻,长时间举着剑,手会不会酸?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同样的疑问,所以大家应该都很期待看到答案。
采访点评围绕“手酸”这个亮点,可以把问题问得更深入,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举多久手就酸了”“现在要举多久手才会酸”“手酸了要怎么坚持下去”。还可以围绕“好奇”这个点,问几个类似的问题,比如“被剑刺中了会不会痛”。
重新整理了“学习时长”的部分,说清了问出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原来是因为看出了选手的水平差异才问的。
看过点评之后,胡天宇同学补充记录:
颁奖台与赛场只有一墙之隔。墙这一侧的颁奖台上站着获得重剑组团体前三名的队员,她们获奖的欢笑声与颁奖的音乐声融为一体,这些美妙的声音传到了墙的另一侧,激励着正在场上比赛的每一位运动员。
虽然这只是小记者自己的感觉,却很合逻辑,也很励志。把这句话放进作文里,就是“点睛之笔”。
“搜搜助理”:李昱辰
(重庆两江新区金州小学)
新闻手卡记录内容:我和同学们先来到了讲座室,一位击剑教练正在等着我们,他穿着蓝黑色的西装,系着领带,看上去英俊潇洒。他教了我们一些击剑的知识,比如剑分为佩剑、重剑和花剑三类,佩剑用劈,重剑和花剑用刺……让我收获满满。接着,我们来到赛场上,准备拍一些“决定性瞬间”,也就是捕捉一些运动员情绪变化的瞬间。一轮比赛结束后,一名叫伏家仪的运动员吸引住了我,我从成绩、学习击剑的时长、学习击剑的理由以及擅长的剑法等几个方面对她进行了采访。通过采访,我了解到她是一个自信、乐观的小女孩,这也是击剑运动带给她的变化。我还采访了一位叫田博宁的小运动员,他告诉了我一些击剑的知识。因为之前教练刚刚给我们上过课,我居然可以和他对答如流!
记录亮点如果不具备相关知识,怎么能看懂击剑比赛呢?观赛前的培训部分也是活动的“重头戏”,还能帮助读者长知识呢!
采访点评采访活动的素材非常丰富,很多素材都可以单独成文,比如关于赛前培训的部分,就可以拓展为一篇《一堂“击剑课”》。补充一些培训的内容(比如“决定性瞬间”这么专业的术语,应该就是培训的时候老师告诉大家的吧),再详写一下运动员的回答,一篇详细的作文就成形了。
看过点评之后,李昱辰同学补充成文:
今天,我们来到国博中心,这里正在举行“重庆市青少年击剑锦标赛”,而我有幸作为小记者去采访这些运动员。
首先,我和同学们来到讲座室,一位英俊潇洒的教练笔挺地站在讲台上。他穿着蓝黑色的西装,系着领带,就像一位优雅的绅士。教练给我们分享了一些击剑小知识,我了解到剑分为佩剑、重剑和花剑三类,佩剑的使用方法是劈,重剑和花剑的使用方法是刺。重剑的持剑方式是弓步向前,用剑尖威胁对手。教练邀请了两位同学上台给我们演示常用的第四部位、第六部位以及第二部位的防守及反守为攻的动作要领,既惊险又刺激,看得我们跃跃欲试。大家都好奇得不得了,纷纷举手提问。对所有问题,教练都一一做了详细解答,让我收获满满呀!
接着,课堂内外的西米哥哥给我们分享了一些摄影方面的知识,比如“决定性瞬间”的拍摄要领,也就是通过抓拍的方式,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展示出来,还有用“三分构图法”找到视觉重心等。西米哥哥还分享了一些采访的知识,比如采访要领、采访数据的收集、采访内容的整理,大家都开心地记录着。
听完讲解,我们就来到了赛场上。很快,一名叫伏家仪的小运动员就吸引了我。别看她个子小小的,但她目光坚定、身手敏捷,刚才教练讲到的防守、进攻要领她都运用得游刃有余。赛后,我有幸对她进行了采访。通过采访,我了解到她才九岁就已经获得了女子团体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她喜欢用重剑,而且是重剑中的直柄剑。她主动告诉我,她的惯用手是右手,但她的朋友喜欢用左手。通过对她的采访,我了解到她是一个健谈、自信、乐观的小女孩,而这些优点也是击剑运动带给她的。
我还采访了一位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田博宁同学。田同学告诉我,他一开始是因为觉得击剑很帅、很酷才选择了这项运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是真的热爱击剑。仅仅学了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取得了个人第六名的好成绩。他给我讲了一些重剑中的弯柄剑的知识,以及一些赛场上的计分规则。幸好刚才我有认真听讲座,才让我能“现学现卖”,和他对答如流,这也激发了我对击剑这项运动的喜爱。
今天,我不仅成功地采访了两位击剑运动员,了解了他们和击剑的故事,学到了一些击剑、摄影、采访方面的知识,还体会到作为一名记者,事先要对采访事项有一定的了解,要做好准备,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这次小记者之行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补充了“真人演示”的部分和小记者的反应,让我们看到,击剑这项运动是真的激发起了大家的兴趣。
看到这一段我们才知道,原来培训内容不仅有击剑的知识,还有摄影和采访的知识。讲解击剑知识是帮助小记者了解采访对象,讲解摄影和采访的知识是让小记者可以把采访内容展示得更精彩,二者缺一不可。
补充了一些采访对象的细节,比如年龄、喜好、选择击剑的原因等,不仅让采访的内容更具体,也让运动员的形象更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