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大作家,喜获好素材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创星小作家
首都北京是很多人暑假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北京的众多高等学府令莘莘学子向往,北大和清华毫无疑问是高校“皇冠”上的“明珠”。这个暑假,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就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课堂内外“创星小作家”的明星作者团队。他们此行的目的也非同一般——他们不是去旅游的,而是去专访著名作家、教授曹文轩老师的!
虽然身为著名作家的曹老师非常繁忙,但他还是抽出时间,在北大校园里和小作家们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能进入向往已久的北大校园,能与“传说中”的大作家面对面(还被大作家请吃零食),所有参与活动的明星作者都收获满满!这样的收获必须分享给“创可贴”们,所以,由“创星小作家”组成的“搜搜助理团”再次闪亮登场啦!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这次“素材搜索之旅”的全过程——
记录亮点把研学的每一个环节和这一环节的特点都介绍得很清楚,充分表现出了研学的“含金量”。
记录建议在参加内容丰富的活动时,把每一项内容的具体安排和特色弄清楚是很有必要的,特别要注意地名和人名的准确性,比如在本段记录中,“梨园社”应为“梨园书社”,“北京元宇科幻技术研究院”应为“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比较复杂的名称大家记不住是正常的,整理成文的时候,只要先上网查一查、核实一下就可以啦!
“搜搜助理”:张瀚兮
(重庆市渝北区启诚巴蜀小学)
过程记录: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研学之旅。我们在北京大学采访了曹文轩先生,在梨园社体验了国粹京剧,在北京元宇科幻技术研究院参观了我国顶级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王晋康的工作室,并采访了作家超侠老师,在鲁迅博物馆了解了鲁迅先生以笔为枪的一生,最后,我们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认识了许多知名的现代文学家。
一看就知道,进入北大校园采访曹文轩老师是这次研学的重头戏。那么,写采访名人,是不是直接进入主题就可以了呢?你当然可以直接请名人出场,但想让采访作文更加生动、细腻,自己的心理活动可不能少哟!
“搜搜助理”:彭泓景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鼎屏小学)
过程记录:此时,我的心情既激动又有些紧张,这是因为我即将见到曹文轩老师。在语文课本上,我学习了他的《青铜葵花》选文,又读了他的《草房子》,对他很崇拜,现在终于可以见到他本人了。我原以为,曹老师是北大的教授,又是大作家,肯定比我们的语文老师严肃得多,可他居然很亲切地向我们问好,还招呼我们进会议室坐下。会议室里有整整一面墙的书柜,里面装满了书,桌子上还摆着为我们准备的饼干。曹老师知道我们喜欢吃饼干!真没想到大作家这么了解我们,我紧张的情绪立刻一扫而空。
“搜搜助理”:李钰祺
(重庆市南岸区城南家园小学)
过程记录:采访的前一天晚上,我一直在想要问哪个问题,因为我的问题实在太多了。采访的日子终于到了,我本应迎来一个愉快的清晨,但因为一夜未眠,我的房间宛如灾难现场……大巴车行驶在路上,窗外那些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的景物出现在眼前,我震撼了。进入北大校园,随处可见的老建筑、杨柳依依的未名湖、标志性的博雅塔都展示着燕园之美。在文学讲习所门口,我看到了笑容满面的曹老师,心里的紧张立刻变成了无比的激动。
记录亮点要见到名人,尤其是自己崇拜已久的名人,激动、紧张是难免的。这些情绪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是通过暗自揣摩(以为曹老师一定比语文老师严肃)和一夜未眠表现出来的。见到名人之后,情绪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位“搜搜助理”的记录中也有所体现。
记录建议北大教授的工作环境什么样?曹老师的书架上都有什么书?大家难道不好奇吗?彭泓景同学就抓住了这一特殊的观察角度,可惜他的记录只有一句话,我们还没看够呢!
终于等到大作家出场了!小作者们都提出了哪些有意思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他们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
“搜搜助理”:冯伦康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小学)
过程记录:第一个同学问曹老师,他书中的地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真有那样的地方。曹老师说,有一次,他去外地出差,在一间酒店住下之后,忽然看到一个地名——油麻地。他心里豁然开朗,觉得那个地名早就在那里默默地等着他,也许已经等了他好多年了。于是,大家非常熟悉、在他的几部小说中都出现过的“油麻地”就诞生了。
“搜搜助理”:刘希贝儿
(重庆两江新区礼嘉实验小学)
过程记录:我问曹老师是怎么为角色取名的,曹老师回答说,角色的名字是根据性格、外貌等特征来取的,比如一个文静的女生就不能叫“李大壮”,大家听了哄堂大笑。曹老师的回答真是有趣又精练,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
“搜搜助理”:彭泓景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鼎屏小学)
过程记录:曹老师还教给我们一些写作技巧。他说故事需要不断转折,只有不断转折才能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为了说明转折的方法,他还现场给我们编了一个故事。曹老师还告诉我们,曾经有一位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大,让他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我觉得,今天曹老师的话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记录亮点这些问题里既有问作品本身的,也有问创作方法的。了解名作背后的故事能让我们更了解作品,尤其是“油麻地的来历”这样有趣的“花絮”,能进一步拉近我们和名作的距离;创作方法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如果认真领会、好好运用,这就是采访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记录建议大家在提问的时候,最好能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提一些比较空泛的“大”问题。比如问“我们在北大校园看到好多美景,哪些美景值得一写?怎么才能把它们写精彩?什么样的描述才算得上‘精彩’”,就比问“怎么才能写好景物”更到位,采访对象也更容易回答,回答的内容也会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