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千篇一律,写出独特风味——教你写好“家乡的风俗”

作者: 本刊编辑部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古老的风俗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大家体验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对“10后”来说,很多风俗已经成为遥远的“传说”。因为陌生,大家的“风俗作文”就出现了以下问题——

——教你写好“家乡的风俗”

文/本刊编辑部

“家乡的风俗”作文诊断书

症状一:复制粘贴,应付了事

病情摘要:虽然介绍了风俗,但介绍的内容统统来自现成的资料,作者只是做了一次“复制粘贴”的工作,几乎没有写到自己的亲身体验。

症状二:介绍太“官方”,缺乏参与感

病情摘要:虽然写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但重点在介绍风俗、赞美风俗,缺乏真实感受,读者不知道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激动、什么时候好奇、什么时候觉得无聊……

症状三:选材雷同,千篇一律

病情摘要:“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很多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但大家在选材的时候还是下意识地选择最“主流”的素材,比如过年贴春联、吃饺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没能表现出单元习作要求中提到的“特别”。

治疗建议

不要把家乡的风俗当作一个枯燥的知识点,而是要把它当作一件有趣的事;了解家乡的风俗不是查资料、做作业、解答问题,而是“去做一件有趣的事”。先采访一下家人,查一查资料,看看自己的家乡都有哪些风俗,其中哪些是独有的;再找机会积极参与,感受一下风俗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像网络主播一样,把自己的种种体验告诉大家,全面展示家乡风俗的特点。

参与方式一:个人体验式

对很多同学来说,风俗就是“知识点”,是枯燥无味的“这种风俗起源于……它是为了纪念……它的寓意……”,所以一看到写风俗的要求,大家就有一种本能的抗拒。

一年到头有不少传统节日,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其中一定有一些风俗(比如过年发红包)是深受孩子喜欢的。这种孩子喜欢,并且可以深度参与的风俗,就是你的写作首选!

拒绝千篇一律,写出独特风味——教你写好“家乡的风俗”0

参与方式二:贴身观察式

不管什么风俗,都少不了“动手”的部分。孩子是不大可能“自学成才”的,贴身观察家人就是学习的最佳方式。

拒绝千篇一律,写出独特风味——教你写好“家乡的风俗”1

参与方式三:融入集体式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是不是看不大懂?其实就是“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段大家都会这样做”的意思。既然“大家都这样做”,就会有交流和互动。很多风俗本身就是一种集体行为,比如拜年,就是要到亲戚家串门嘛。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体验范围可以从自己家扩展到某片区域或是某个特定的场所,可以观察了解的东西就更多啦!

拒绝千篇一律,写出独特风味——教你写好“家乡的风俗”2

参与方式四:感受变化式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不少风俗渐渐消失,或者越来越简化。如果你问问家人,他们小时候是怎么过某某节日的,他们多半会滔滔不绝地告诉你好多有趣的事,其中不但有风俗知识,还有不少真实生动的童年事例呢。采访一下家人,写出风俗的“变化感”,作文就更有深度啦!

拒绝千篇一律,写出独特风味——教你写好“家乡的风俗”3

上一篇: 我有一个魔法师妈妈
下一篇: 摸秋惊魂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