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铸就辉煌——劳动礼赞

作者: 张辉

习近平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写关于“劳动”的作文,不仅能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正确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下面从立意构思、素材积累、写作技巧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写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

一、立意构思,布局合理

1.首先要了解劳动的多重含义: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还包括智力的投入、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劳动者的奉献。如田间地头农人的辛勤耕耘,实验室里科研工作者的潜心钻研,朴实的手工匠人的精雕细琢,数字时代IT精英的创新……各行各业都展现着劳动的不同形态。

2.要把握时代脉搏:选材时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如“我与祖国的科技进步”“工匠精神”“科技创新与劳动”“乡村振兴与青年劳动力回归”等,从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文化创新与多元化融合、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等,思考如何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自我、认识自我,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观。

3.要明确立场:礼赞劳动,要突出不同岗位的作用,强调不同岗位劳动者的奉献精神,可以从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创新等方面展现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二、素材充盈,有理有据

1.可歌可泣的劳动者。历史人物:大禹治水历经艰辛、木匠祖师鲁班发明创造多种工具、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功在千秋、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社会进步、“棉神”黄道婆带回的先进棉纺织技术改变中国纺织业的格局等。当代楷模: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南仁东、张桂梅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也可以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的故事,如清洁工、快递员、农民等,不同行业劳动者均展现自己的风采。辉煌的历史离不开劳动:巍然矗立的万里长城,无与伦比的千年古都,蜚声中外的“四大发明”,连通多国的“丝绸之路”等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见证与汗水的结晶;科技进步离不开劳动者的付出:“嫦娥三号”探秘月背,“天眼FAST”放眼太空,“北斗导航”覆盖全球,“蛟龙潜艇”遨游深海,5G发展突飞猛进……这些大国重器,大国工程均源自科研工作者殚精竭虑的创造。

2.名言诗句与文学作品中的“劳动”。经典名言如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世界”,指出劳动的重要性;高尔基的“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侧重指出劳动能带来欢乐和美好;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绘的是晨起而作日落而息平淡如水的淡泊生活画面;崔道融的诗句“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描绘了一幅农民在雨中耕作、披蓑衣半夜劳作的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辛苦。文学作品如《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中关于劳动的描述,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还可借用课本素材。一些理科生课外阅读量可能会处于劣势,如果把课本的经典篇目尤其是《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吃透,充分挖掘其价值,则是丰富作文素材储备的捷径。

3.运用统计数据。收集报刊、网络新闻关于劳动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等方面的统计数据,根据研究报告列举具体数据支撑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技巧指导,优化提升

1.拟题精准。立意要紧扣主题,题目可直接点题,如“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让崇尚劳动蔚然成风”“做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的人生最美丽”“复兴中华,劳动圆梦”“诵勤奋之诗,奏劳动之曲”“以‘劳动’为马,不负韶华”;以问句形式拟题,如“人生在勤,不‘劳’何‘逸’?”要力避偏离主题的题目,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创新需要人才”“人工智能的利与弊”“要劳逸结合”“奋斗青春最美丽”等。

2.开头形式多样。可以采用故事引入、设问引思、名言开篇等方式点明主题,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如作文《劳动的三重智慧》的开头:“张载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诚哉斯言,世上没有不经沉潜即可获得的成就,没有不去劳动即可获得的丰收,没有不去追求即可获得的超越。于其身如此,于其智亦如此。”名言直击主题,点出劳动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也可用对偶式题记开头:“以劳动为源,造美好本心;以劳动为镜, 照非凡人生。——题记”,这一开头形式直接地点明劳动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3.主体层次清晰。写作时应合理安排段落,每个段落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文大多使用“总-分-总”的结构,即开篇先提出论点,再用具体事例或数据支撑,最后总结归纳。分论点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合理布局,这样才能逻辑清晰,使行文更加流畅。

4.论据充实有力。要运用符合“劳动”主题的理论论据(如名人名言、科学理论或诗词名句)和事实论据(如具体案例、统计数据),多角度、多层面论证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5.结尾升华主题。卒章显志是收尾必备技法之一,即收束全文时,升华主题。可结合实际提出倡议或展望,可结合当前热点,深化主题。如呼吁全社会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或围绕“立德树人”强调劳动的作用和意义,表达对劳动的认识。

6.表达准确流畅。语言要准确和生动,这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适当运用修辞,如排比、拟人等可使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设问、反问和假设论证使语言更凝练,而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则使语言更生动,中心更突出,使文章更加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要把握核心内容,紧扣主题,尊重原材料,突出情境意识,明确写作目的,凸显文体特征。要避免形式呆板,逻辑混乱,使文章失去灵动性。

汗水铸就辉煌,为劳动抒写一曲动人的赞歌。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每个人都会从劳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潜心研究素材,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上布局谋篇,恰当运用论据展开论证,不仅能够提升作文水平,还能深刻认识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饱含真情,礼赞劳动,字符间流淌的是使命感,展现的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沙场点兵

请以“劳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佳作展示

劳动礼赞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在《病牛》中对劳动的礼赞,凝聚了古人对劳动的珍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在《渔家傲》中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展现了新时代广大工农群众共同奋斗的豪情。

劳动成就伟业,汗水铸就辉煌。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文明进步的阶梯,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劳动者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铸就了辉煌的成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劳动赞歌。“两弹元勋”邓稼先,用一生诠释“中国脊梁”,在国家最艰苦的日子呕心沥血二十八载,终于把全中国保护在大炮射程范围之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一生研制水稻,在人民食不果腹的年代夙兴夜寐,终于研制出了高产水稻,让人民得以温饱;“时代楷模”张桂梅,在女孩们无法走出大山的窘境下托举她们,让她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劳动,是一种“乐”与“苦”的传承。或许你曾记得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的闲情逸致,如今网络红人李子柒时隔多年携优秀作品回归,沐浴着水光山色,洗手做羹汤,岂不是对五柳先生的田园劳动之乐的致敬?或许你未曾忘却白居易“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里劳动人民的艰苦耕作,如今洪水肆虐下子弟兵的义无反顾、大火中消防员舍身为民,难道不也是对于劳动之苦的讴歌?当然,劳动本就是苦乐参半的,闲情逸致之乐本就经过了风雨的洗礼,而壮士断腕的疼痛也会收获追求人间大义的快乐。劳动的多层内涵在此便得以彰显。

劳动,是一种精神风貌。劳动实现个人理想,我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理想的生活;劳动实现社会理想,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兢兢业业,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学生勤奋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是报效祖国的气概。劳动人民爱岗敬业,争做社会的一颗螺丝钉,日复一日奔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也是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的讴歌。劳动的深远意义在此得以具象化。

劳动精神,需要代代传承,需要深入人心。我们的父辈们,经受住了帝国主义入侵,勇于面对天灾人祸,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奋勇争先。他们的汗水与泪水早就湿润了祖国大地,为我们的成长贡献了丰富的养料。当代社会,仍有“啃老族”“全职儿女”等,甚至被某些哗众取宠之人引以为傲来吸引流量,用以掩盖其懒惰庸碌的本质,传播“躺平”“摆烂”的错误观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引以为戒,在平淡的日子中居安思危,理性辨别,积极应对,同时将劳动当作为人之本、处世之道铭记在心。总之,热爱劳动,就是对劳动的最高礼赞!

马克思曾在其政治经济学说中表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汗水铸就辉煌,长城非一日所建,罗马非一日可达。赓续祖国的劳动血脉,礼赞伟大的劳动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接续奋斗。

点  评

作为考场作文,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首先,立意准确,思路清晰。全文从四个方面论证劳动的重要性,阐明劳动是一种传承,也需要传承,以及劳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材料丰盈,名言事例贯穿其中。开篇结尾皆名言,中间人物事例切合主题。第三,句式多变,语言生动。设问句、感叹句穿插使用,句式灵活,语言灵动。此外,考生有意识地升华主题,礼赞劳动精神,能激发人们豪迈的劳动热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