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一体化”模式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王莉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读写一体化”模式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旨在让学生通过读写共生的阅读与写作实践,积累多视角的阅读与写作表达经验,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基于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单元整体,关注学习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有序深入地指导学生写作,开展多元的促进读写深度结合的学习活动,为课堂延展、学习深化、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一、围绕读写主题,导入读写情境

在“读写一体化”模式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活动需要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展开。基于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尽快理解主题,进入读写情境,教师应加强指导,为学生搭建思考、探究的支架,促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建立联系。

例如,部编版高中必修下第八单元选择了古代经典文本,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优秀士人在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积极思考、以史为鉴、发出“理性的声音”的思辨精神,以及他们心怀天下、勇担责任、坚守道义的高尚品格。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论说文——如何立论”,教师基于“读写一体化”模式,明确“引导学生思辨,增强责任意识”这一主题,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现读写融合。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课文《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每一篇课文的论证知识,包括针对的问题、作者观点、论证结构和使用的论据等内容,并完成表格。通过填写表格,学生从单元思辨性阅读中获得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同时教师也可由此了解学生相关论证知识的薄弱点,确定写作教学的重难点,实现以学定教。

接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两则新闻材料:一则是山东80后“拉面哥”程运付15年来坚持卖3块钱一碗的拉面的行为在网上“爆火”,并吸引许多自媒体蹭热度、蹭流量,甚至影响了面摊的正常经营及“拉面哥”家人的正常生活;一则是张桂梅校长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女孩子走出大山创办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她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学生阅读材料后,教师安排写作任务:校园论坛上发布了主题为“道德的底线和高线”的帖子,请你联系以上材料,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在这一环节,教师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读写情境,设计“论坛发言”的情境任务,引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关注社会同类事件,并思考“道德”的含义,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结合阅读推进,理清写作思路

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对“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因此,在“读写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中,教师应结合写作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将阅读中习得的知识、情感、价值观,与写作主题产生勾连,并将其迁移到写作实践中,完成从读到写的跨越。

例如,在上述“论说文——如何立论”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读写一体化”的理念,引导学生回顾阅读体验、深入解读思辨类文章中包含的写作元素,进而发散作文思维,理清写作思路。具体来看,课堂活动主要包括:

(1)课堂导入。教师以学生在校园论坛中“道德的底线和高线”这一主题下的发言导入,并提出问题:怎样表达才能让自己的观点一针见血,使人信服呢?学生对此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则适时引导其再次回归课文,从经典论文中探寻答案。

(2)方法悟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结合之前填写的表格,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如在《六国论》中,作者针对“北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并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表达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引入“六国灭亡”“古人之言”的论据。通过对经典古文的剖析,学生对如何论证观点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体验,了解议论文创作的要求,并整理成写作清单。其中基本要求是“论点鲜明,表述简洁”“选材真实且典型”“结构完整,有逻辑顺序”;更高层次的要求是“立论新颖深刻”“选材独到丰富”“条理清晰,有过渡照应”。这样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议论文“论点、论据、结构”的认识,并基于此进行后续的写作。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梳理步骤,认识到立论过程主要包括“确立论点”“构思结构”“选择论据”“展开论证”等步骤,以理顺写作思路。

(3)观点确立。教师结合之前的新闻材料以及学生在校园论坛的发言,引导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写作困惑。教师再围绕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概念解读、材料分析、任务理解、观点提炼,让学生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立意,帮助学生确立观点,形成分析论证的意识,使他们对“道德”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

(4)提纲拟写。教师要求学生联系之前所积累的写提纲的经验,结合论证的过程,初拟、调整提纲,呈现清晰的写作思路。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提纲的拟写及调整,了解“论点、论据、结构”等相关知识,增强对“选择论据、构思结构”的体验,同时也在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道德”,理解了“道德”的内涵及意义,为自主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推动读写共生,指导写作表达

在“读写一体化”模式下,学生需要做到阅读到位、认知深刻、深入分析文本、赏析作者构思和表达的独特之处,进而找准角度进行创作和表达。基于此,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从读写共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阅读启发学生写作的构思起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在“论说文——如何立论”的写作教学中,为了形成新颖的立论,教师基于《六国论》这篇课文搭建写作支架,加强创作指导。具体请看:

(1)读课文,探寻分类论述的路径。在学生讲述自己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如何深入论证存在困惑,其论述含混笼统,学生不会提炼,不会分类。有鉴于此,教师则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激活写作知识储备,让学生学会挖掘作者在论证中潜藏的意思,进而学会分而论之,表达出多种可能。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重读《六国论》,并提出问题:作者在论述六国灭亡之时,既表达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也质疑了“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两种表述中间有一个潜在的声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联系课堂阅读理解说明,这个声音就是“六国破灭,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教师予以肯定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通过梳理全文,学生认识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六国皆被灭,但各有各的亡法”,其中第一段进行了对象分类,为第二、三段分类论证张本,即使第三段同样论述不赂者齐、燕、赵三国,也再次进行分类,齐国是与嬴而不助五国,燕赵能守其土。这样逐层分类,多角度解读观点,最终证明了“弊在赂秦”这一核心观点。在学生议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说明:在立论过程中会涉及多个素材,这时应分清对象,进行分类论证,以保证论证的逐步深入。

(2)剖析作品,重点指导。通过对学生“校园论坛”发言的分析,教师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片段,引导学生阅读、对比,进一步思考分类论述的重要性。

其一:80后拉面哥火了以后,各路自媒体将他的面摊围得水泄不通,就是为了直播蹭流量。那些自媒体只顾眼前利益,哪儿火往哪跑,从来不管他人想法,越过了底线也不自知。抛弃底线,再多的流量也会在媒体的过度压榨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烟火,只有一时热烈……对此,我们应加以批判和抨击,同时也要坚守“底线”,守住为人的根本,用人性的光辉温暖这个世界。

其二:80后拉面哥火了以后,各路自媒体将他的面摊围得水泄不通。有人只是单纯好奇,作为流量围观者,固然给人带来了不便,劝一劝就散退了;有人却充当起流量贩卖者,借拉面哥涨粉、博点击、进银子,这就越过了道德的底线。对此,我们决不能“放任自流”,而是应该予以抨击和制止,别让善良的人在这些利益追逐者的疯狂举动中受到伤害。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第一个片段中作者将所有人的行为都归结为“为了直播蹭流量”,这不仅导致后续论证模糊、笼统,也与现实情况不符,难以让观点站住脚;第二个片段则将围观群众分为不同的情况,并“分而论之”,让后文的表达更加清晰。在这一环节,学生实现了读写共生,对论证方法的运用形成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在反思自己写作的同时提高了表达能力。

四、做好读写反思,修改写作内容

正所谓“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在“读写一体化”模式下,教师要通过阅读为学生确立优秀写作的标准,然后通过读写融合,促使学生反思、修改,提高写作质量。

例如,在“论说文——如何立论”的写作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论点、论据、论证等角度进行点评,明确一篇优秀的思辨论文应具备的要点,然后引导学生对“校园论坛”中的典型发言进行点评,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改进和完善,以此推进学生的反思与修改,提高其写作水平。在课堂上,教师可进行如下引导:

(1)精读课文,明确议论文评判标准。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结合之前所学点评课文,并形成表格,明确议论文的评判标准。通过表格,学生对经典思辨古文中所使用的论据及类型、论证方法、例析表达效果进行了总结,深刻认识到其在立论中体现出的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方法多样等特点。如《六国论》使用了“六国灭亡的事实”“古人之言”“权威意见”等作为论据,表达对六国灭亡的看法,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巧妙组织语言,如在文章第三段用三组对比,用雄辩的事实论证了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从而让论证深刻且有说服力。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经典文章的基础上明确了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应具备的特点,为后续的反思和修改做好铺垫。

(2)阅读反思,修改作文。教师提供学生在“校园论坛”中的典型发言,分析其中的不足,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如有学生这样写道:“勇创高线,才能铸就个体品格的高塔,撑起社会精神的大厦。张桂梅校长以无私的奉献勇创道德的高线,张定宇院长深入抗疫前线展现了医者的神圣使命。当代青年,更当永创高线,用自己的光与热照亮青春岁月,锤炼个人高尚品格,共创锦绣河山。”通过对比评价标准、分析片段内容,学生发现该生的表述中只有论据、不见分析,而其修改的方向自然也要针对论据加以分析。此外,教师还针对其他片段中存在的“论述与分论点不完全相符”“只有论据,不见分析”“不见论据,架空分析”“对概念缺少必要阐释,分析偏离论据和分论点”等问题进行指导,并要求学生自评和互评,对标问题,完善修改,提交作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