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米玉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其中,作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具有显著的意义。本文将从读写结合的内涵、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读写结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路径,以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读写结合的内涵及意义

读写结合是指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的教学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词汇、句式和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因此,读写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也制约了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例,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

1.缺乏生活实践与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相对有限,这导致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文章内容空洞无物。例如,在以“我的暑假生活”为题作文时,由于一些学生没有认真体验过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或者没有养成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往往只能写出一些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细节的内容。

2.读写分离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中,读写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往往只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和范文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和积累。例如,在教授写景类作文时,教师可能会直接给出范文,然后分析范文的写作技巧和结构,而没有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写景类文章,积累相关的语言和素材。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文章缺乏个性和创意。

3.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写作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表达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布置作文题目时,教师可能会给出固定的题目和要求,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感到被束缚和限制,无法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4.缺乏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评价与反馈是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分和批改,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关注和指导。例如,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可能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分数和一些修改建议,而没有针对学生的写作问题进行深入指导。这种评价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作文存在的问题,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加强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的人才。

三、读写结合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一)以读促写,积累写作素材

1.精选阅读材料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都在快速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适合学生阅读的优质课文,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等寓言故事,以及《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故事。

这些课文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生动,蕴含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式。例如,《草船借箭》中的“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等句子,运用了生动的词语和简洁的表达方式,非常适合学生模仿和学习。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本和语言表达方式,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2.指导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对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略读、精读和跳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

例如,在阅读《丑小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略读全文,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和主要人物;然后再引导学生精读某些关键段落,如丑小鸭在沼泽地、农家小屋等地的经历,深入体会丑小鸭的孤独和坚韧;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跳读全文,快速找出描写丑小鸭外貌、心理等变化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这些阅读方法也可以为日后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当学生需要写作时,他们可以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快速获取写作所需的信息和素材,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

3.积累写作素材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精彩词句、优美段落和独特观点,并鼓励他们进行摘抄和背诵。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有很多值得学生积累的优美语言。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漓江水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摘抄和模仿。

通过摘抄和背诵这些优美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逐渐丰富自己的语言库,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在写作时,他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语言材料丰富文章内容,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灵感和创意,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二)以写促读,深化阅读理解

1.仿写练习

仿写练习是小学作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阅读了优秀的范文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模仿范文的词汇、句式和篇章结构,写出与范文相似的文章。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为例,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这篇文章,描绘自己曾经游览过的一处自然景观。在仿写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桂林山水》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景观的特点和美感。通过这样的仿写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再比如,对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人物描绘手法都值得学生仿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风格,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伙伴的文章。在仿写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原文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构造等方面,尝试在自己的文章中融入这些元素,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2.扩写练习

扩写练习是另一种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某一情节或某一人物进行扩写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细节,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这篇课文中,描述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情节,如“负荆请罪”,让学生进行扩写练习。学生可以想象廉颇在请罪时的内心活动、蔺相如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看法等细节,将这些细节补充到文章中,使情节更加完整和生动。通过这样的扩写练习,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比如,对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写雨来与敌人斗争的某个具体场景。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雨来勇敢机智的具体表现以及敌人的狼狈相。这样的扩写练习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改写练习

改写练习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写作训练方法,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阅读材料中的某一段落或某一情节进行改写,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陶罐和铁罐》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之间的对话和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改写这篇文章中的某一段对话或某一个情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在改写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色彩,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的改写练习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原文和自己的改写版本,学生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再比如,对于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景阳冈》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改写武松打虎的情节。学生需要在保持原文基本情节不变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重新描绘这一场景。这样的改写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读写交融,提升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读写结合的活动,如“我读我写”“读写大比拼”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实现读写能力的相互促进。

读写结合的课外实践: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读写结合延伸到课外实践中。例如,可以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者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撰写读后感或书评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实施读写结合的注意事项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关注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实施读写结合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成果进行评价与反馈,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通过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