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伟业,人类壮举

作者: 王淦生

盛世伟业,人类壮举0

主题导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段话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特质、旨归、意义等,具有重要价值,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外交等方面的总要求,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让社会主义建设登上一个新台阶,让建设者步入一个新时代。让我们意气风发地跨进这个新时代!

时评引路

振奋龙马精神,以奋斗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艾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奋进方向。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振奋龙马精神,保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奋斗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坚持文化传承,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绘新年华章。在安徽铜陵,新年灯会上的巨型龙灯等各式花灯流光溢彩、璀璨夺目,丰富了群众的节日生活;在四川广汉,手工艺人展示精湛技艺,龙形图案的汉州剪纸、融合三星堆元素的汉州蜀绣吸引了过往游客,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了文化盛宴……紧盯地域特色,多举措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各地持续丰富全民参与的文化体验仪式,让年味更浓厚、更持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物质文明的强大,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面向未来,要秉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文化繁荣,推进现代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感受、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身心、引领实践、激励创造,凝聚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坚持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应用,实体经济根基巩固壮大。今日中国科技不断迭代,“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步伐更加铿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说的“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过去的一年,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商业首航,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国人期盼的“大飞机梦”成真;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平台燃气轮机“太行7”正式投入使用,全面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制造,填补了国内海上平台燃气轮机应用领域空白……加快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共塑发展新动能,已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着力点。面向未来,要坚持推动科研与产业之“手”紧握,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破解科技创新政策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堵点和难点,完善从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并产生1+1>2的效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坚持服务于民,巩固群众和乐的良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以赴应对自然灾害和推动灾后恢复建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过去一年中,新冠疫情后生活回归正常、经济复苏繁荣;津冀抗洪援助、甘肃地震救援中无数党员先锋、人民英雄逆行而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20,000元,同比增长8.8%,财富分配更加合理平衡……党带领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不懈的努力,建设美好家园,获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社会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整体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共产党人的最高行动准则,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解决好人民群众的一个个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维护和巩固好社会和谐、群众和乐的良好社会局面。

(摘自“光明网”2024年2月19日,有删改)

【思维导图】

文章标题:振奋龙马精神,以奋斗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标题即为观点,总领全文)

文章结构(整体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解决问题”部分为并列结构):

提出问题(第1段):援引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团拜会重要讲话,导出文章议题。

分析问题(第2段):分析讲话意义,提出振奋精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观点。

解决问题(第3-5段):从文化、科技、民生方面阐述如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分论一(第3段):坚持文化传承,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分论二(第4段):坚持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分论三(第5段):坚持服务于民,巩固群众和乐的良好局面。

【精要点评】

《振奋龙马精神,以奋斗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这则时评紧扣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龙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关于“振奋龙马精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内容,从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社会和谐三个方面分析了我们过去一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并提出希望,以期在新的一年中更上层楼,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这篇文章有三大亮点,一是论题选择精当,文化、科技、民生问题乃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口,抓住了要领,触及问题的核心——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二是论据典型丰富,极具说服力。在选用的论据中,有社会新闻,有经典事例,有统计数据,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既看到成就,又正视不足,见解富有建设性,给人以启发。

主题素材

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再上新台阶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5年来,年轻的大湾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勇立潮头、拼搏向前,全力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新春伊始,深中通道正在加紧建设,狮子洋、黄茅海等跨江跨海通道也在加紧施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南沙大桥、广汕高铁等基础设施实现“硬联通”,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加速了大湾区融合发展。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内联外通的高速公路网,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和世界级机场群,进一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硬联通”日渐完善,“软联通”加速推进。粤港澳三地在制度方面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2024年2月1日,第二批“湾区标准”清单公布,在第一批110项标准的基础上又新增73项标准。覆盖食品、家政、职场技能培训等32个领域,“一体化”进一步走进居民生活。“数字湾区”启动建设,10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粤港跨境通办。“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深入推进,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港澳律师大湾区内地执业试点期限延长三年,港澳专业人士备案执业范围增加至22类,全国首家“双牌照”境外银行正式落地。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战略定位。2024年伊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了新动作。1月初,第三批1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名单出炉,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总数达31家,三地协同创新平台规模不断扩大。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正平稳运作。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形成集群之势。通过这些大装置和实验平台,粤港澳三地科学家能有效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广东省将加强粤港澳科技创新协同合作,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为支点,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大广东科研项目向港澳开放力度,实施更多粤港澳联合创新项目。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科学园在内地设立的首个分园已落地30多家香港科创机构和企业,包括两家国际化应用基础研究机构和17家香港青年初创企业。河套深圳园区将紧紧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开展一批前沿技术研究,切实把深港的优势紧密结合到一起,从而迸发更强劲的创新动能,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2023年年底,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签约投资总额达到2.24万亿元,目前这些项目正在落地。5年来,大湾区经济总量从超10万亿元上升至超13万亿元,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GDP,成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根据2024年2月23日央视新闻整理)

【素材解读】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树立了样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总体上看体现出这样三个特点:一是加强区域协作,注重“硬联通”(主要指交通硬件建设)和“软联通”(主要指制度方面深化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使整个区域互联互通,融合发展。二是注重科技发展,尤其是着力前沿科技的投入,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科研枢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注重经济效益,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GDP,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适用话题】

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发展科技,领跑世界;注重效益,优质发展……

【运用示例】

在经济建设中,区域合作,强强联手,产生的效应一定远远大于单打独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需要这种区域合作、强强联手,以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全面快速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是这种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典型。他们不仅通过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构成“硬联通”,加速了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更重视制度方面深化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的“软联通”,使得多方面合作形成无缝对接的局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深入推进,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这样的高效率赢得的不仅是时间,更有一种大家庭般的融洽和谐。

热点素材

中国式现代化造福世界

“我们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包括美国在内128个国家的3400多家企业参展,美国连续6届展览面积最大。”在2023年11月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以生动事实向世界说明,“14亿多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是中国带给世界的巨大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近8亿人口摆脱贫困、4亿多人口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出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务实举措,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也为各国提供了重要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同时,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共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为推进全球发展事业和国际发展合作注入强劲动力。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面向全球25个国家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民众对于中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可度超过93%,认为中国以自身发展助力全球共同发展。

上一篇: 探索未知 点亮未来
下一篇: 回首20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