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作者: 梁晓桃文 题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些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需费力阅读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滋养生命。
作为时代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精彩”与“枯燥”?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导 写
一、读懂材料,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读懂材料是写作的第一步。“读懂”看起来是一个词,实际上是两个实施的步骤:先读通顺了,再去理解。在读材料的时候,可以使用做阅读理解题的方法,将材料的层次划分清楚,弄清材料的主要内容,梳理各层次间的关系,再确定材料表达的主题思想。本题材料有两段内容,第一段列举了当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一些人习惯了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的刺激,习惯了将需费力阅读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不愿过枯燥的生活。第二段针对第一种人的行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枯燥无味的生活并不可怕,枯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命的滋养。读通、理顺,弄清楚材料讲的是什么,才能准确立意。在读材料的时候,把其中的重点词语,表逻辑的关联词、转折词以及某些限制性的词语、多次重复的词语等圈画出来,这些词语后面承接的内容可能更进一层,对读懂材料有所帮助。比如这则材料说的是,不同的人对生活中的“精彩”和“枯燥”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精彩”“枯燥”。这两个词语多次出现,作为重点词语,就要重点关注。对于“精彩”,现实生活中确实需要“精彩”,这样生活才有滋有味,丰富多彩。但一个人身处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的是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而过度的精彩,就难以让人静下心来,使人变得浮躁。同样“枯燥”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词,枯燥不是孤独、孤单,更不是寂寞,枯燥只是一种生活的环境,枯燥的生活不会让人百无聊赖,反而能让人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要读懂材料,还要把握命题人的情感倾向,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在前面提到的圈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材料的内涵,得出自己的观点。像这则材料,通过分析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对待身边的精彩与枯燥。在此基础上可以提炼出文章的观点:生活需要精彩,但也要正确面对枯燥,保持内心的宁静,活出人生的精彩。
二、运用辩证思维,多角度立意
给材料作文的立意要在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深入思辨,提炼中心。面对多则材料,很多同学都很难准确立意,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材料多,理解不全面,常常是丢三落四,顾此失彼。对此可以对多则材料进行分解,先理清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提炼每则材料的主要观点,然后再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在联系当中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分析探究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从而确定作文立意。单则材料要好处理得多,可以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归纳每段的主要内容,通过抓关键词、圈关联词,理清材料的主要内容,明确命题者的主要意图,价值、情感取向,在此基础上确定作文的立意。无论是单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在立意时要积极运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多角度思考,多层面立意,这样立意才会准确、深刻。例如这则材料,通过阅读弄清材料内容之后,在材料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上可以进一步思考,紧扣“精彩”和“枯燥”两个关键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立意:
1.精彩让人享受,枯燥使人成功
先列举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具体生活状态,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阅读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试听语言,植入笑点,指出他们喜欢这种生活状态是因为被“精彩”惯坏,因而不愿再过苦日子,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第二段提出相反的观点: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滋养生命。也就是说枯燥能锻炼人的心性,促使人成功。
2. 追求精彩,静对枯燥
“精彩”和“枯燥”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如何在这两点之间找到平衡,让自己的人生充实而又有意义,则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的作文立意就是:追求精彩,静对枯燥。
3.忍受枯燥,追求成功
材料总共是两段内容,一段讲的是“精彩”,一段说的是“枯燥”,第一段所讲的“精彩”现象,实际上是命题者要吐槽的内容,而第二段文字内容虽然简短,却是命题者提倡的努力方向。“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滋养生命”,这实际上是说,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整天沉迷于“精彩”,最终会在精彩中沉沦。从这个角度立意时就要学会思辨,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价值、情感取向。
三、多层次论述,彰显思辨色彩
写单则材料作文题,在构思上要做到逻辑严密,具有思辨色彩。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在开头部分,结合所给的材料和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现象,提出观点:作为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在努力寻找精彩和枯燥的平衡点,在享受精彩的同时也接受枯燥,让有限的生命焕发永恒的光彩。观点要正确、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一目了然,不能含糊不清。在论证部分,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注意条理性和逻辑性。例如首先表明对“精彩”和“枯燥”的态度:关键的是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接下来的论述不能顾此失彼,丢三落四,这两个要素要兼顾,缺一不可。并且要阐述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要辩证看待。具体来说,可以先论述生活中“精彩”的重要性,再论述生活中“枯燥”的重要性,这样结构就清晰了,让读者一目了然。在论述述“精彩”的重要性时,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如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需要释放这些压力,而在精彩中释放压力是最简洁的手段,然后可以举例论证,最后用一句话总结:精彩一回,无可厚非。他们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需费力阅读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这样的心态是正常的,无需指责和批评。论述“枯燥”的重要性时,先论述某种意义上学习、科研是枯燥的,再举例论证枯燥对人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最后指出那些静对枯燥的人既是凡人,又非凡人,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能做到淡泊名利,坚守内心的宁静,用枯燥滋养生命,最终成就伟大事业,拥有精彩人生。在两个段落之间,可以用一个过渡段衔接,这样读起来更顺畅。文章的最后,应该再次回到材料,发出号召:我们青年人应该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拥抱精彩,也拥抱枯燥,从而成就精彩的人生。
佳作展示
生活可“闹”可“燥”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主义和娱乐气息影响了一大批人,许多时光都被用来消费和消遣,他们用舞动的身姿,高亢沙哑的声音宣泄着心中的躁动,享用着繁华与精彩,乐此不疲,想借此消除困乏与疲劳,逃避枯燥与烦恼。
我认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偶尔乐享精彩无伤大雅,毕竟人是血肉之躯的生灵,不是冷冰冰的钢铁侠。人需要放松与休息,但是沉湎于精彩不能自拔,结果受伤的是自身,因为在人生的长河中,枯燥才是生命的主色调。作为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寻找精彩和枯燥的平衡点,在享受精彩的同时也接纳和拥抱枯燥,让有限的生命焕发永恒的光彩。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感到压力很大,他们忙于事业,忙于生计,忙于学习,为了自己,为了家庭,四处奔波。“生活需要七色阳光,年轻人就要放声歌唱”,的确,放声歌唱本是人的天性,但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在新一届《乘风破浪》中,有一位如同军师一般的存在,号称整个队伍的“头脑担当”的女生,她就是北大考古系的学霸,还是4A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她叫刘恋。刘恋从高中开始就玩音乐,音乐对她来说,是兴趣爱好,更是一种自我调节和放松。2008年,刘恋成为七中文科班唯一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进入北大之后,获得保研资格,一路风生水起。试想,如果在高中阶段不努力,不奋力拼搏,怎么可能成为一批人当中的佼佼者,再广泛的兴趣也不可能送她进入北大。所以有好多同刘恋一样的年轻人,为了前途,只能收起爱好、兴趣。所以当条件一旦具备,纵情歌唱一把,精彩一回,无可厚非。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将需费力阅读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试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这样的心态是正常的,无需指责和批评。
生活,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意。多彩的生活绘就了五彩斑斓的人生画卷。精彩增添了人间的烟火色,过度的精彩却会打乱人的生活节奏。所以在生活中,应该理性地对待精彩,在享受人生,享受快乐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保持内心的那份平静,淡定与从容地在枯燥中锻造自己,进而成就自己。
枯燥的生活需要坚定毅力的支撑。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的淡泊、宁静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晋朝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为何身处乱世还能活得很洒脱,就是因为他坚守内心的平静,远离尘世的纷扰,所以才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诗。法拉第潜心钻研电磁学,在枯燥中坚守住热爱的本心。无论是陶渊明还是法拉第,他们都是淡泊名利的榜样,都能坚守内心的宁静,用枯燥滋养生命。
精彩和枯燥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二者应该是取长补短,相拥而行。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精彩,精彩能让你感受到生活的有滋有味,在精彩的同时又要能保持心中的那份枯燥。我们青年人应该积极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用从容和智慧点亮我们精彩的人生。
点 评
本文审题准确,抓住两个关键词“精彩”和“枯燥”进行论述。全文立意鲜明,结构清晰,在分析问题部分,从两个方面来述了“精彩”和“枯燥”的作用和意义。过渡自然,举例得当。结尾点题,首尾照应,升华了中心,也使全文论证严密,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