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素材用出花样

作者: 赵巧方

素材是作文的骨肉,素材不足会使文章空洞、乏味,没有说服力。素材丰富,作文内容充实,有深度,会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素材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源泉。应该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将生活中的人、事、物作为积累素材的对象,体悟生活中的哲学,记录学习和生活中的故事。积累素材应尽可能全面和真实,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以便遇到相关选题时胸有成竹。

有关“我国5G基站核心芯片自主研发成功”的新闻,就可以作为优质的写作素材。在写涉及我国科技发展、国家自信、民族自豪感等主题的文章时,可以运用这一素材。例如:

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已非昔日可比,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一切都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最近在微博热搜上,我看到了“国内首款商用可重构5G射频收发芯片研制成功,有效提升我国5G网络核心设备的自主可控。射频收发芯片是5G基站的核心芯片,研发难度高,长期被国外垄断,被称为5G基站上的‘明珠’”这一新闻。我国自主研发的芯片不仅突破了技术壁垒,还具有成本低、运行质量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领先水平。这个新闻让我心潮澎湃,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我国的国产品牌,如华为,也在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华为Mate60 Pro的推出,展示了我国雄厚的科技实力。玄武架构、方舟引擎等创新技术,不仅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华为作为国产品牌的爱国情怀。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更应树立国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巧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即使“微博热搜”这个词语对某些人来说较为陌生,但仍能引起广泛共鸣。通过这个引用,逐渐引入后续的素材,使读者循序渐进地融入文章,感受文章的情感。随后,作者表达感悟,激发读者的情感,引发共鸣,让整个片段内涵丰富且深刻,增强了感染力,突出了主题。

二、在历史事件及传统文化中积累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历史知识和积累历史素材也至关重要。运用历史材料时,应结合写作主题,抒发情感。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可以抒发情感,陈述观点,并通过典故中蕴含的道理进行延伸。如:写赞美祖国的作文时,可以将祖国的大好河山、传统文化、历史积淀等元素融入其中。例如:

我想赞美你悠久的历史。你的一言一行都深深触动我的心灵,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你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古诗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众多诗人如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通过诗歌表达心中的苦乐,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每次读到这些诗词中的名句,我都会激动和自豪。那一瞬间,我能感受到古诗词的铿锵节奏和深厚情感,一些雄壮的诗句甚至能让我感动落泪。还有那些古人撰写的编年史,记录了无数历史风云。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包括大禹治水、李广射虎等。啊!祖国,你的文化如此灿烂,你的历史如此悠久,我怎能不赞美你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通过列举大量传统诗词,以历史和文化为背景,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借助历史直抒胸臆,是比较常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历史和自身情感的描绘,能有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在学科教材中积累素材

教材是我们学习的基础,涵盖了在校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是语文教材,其中的大量文章,都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在学习期间,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通过摘抄、仿写、扩写等方式完成素材积累。

以《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为例,可以深入剖析文章内容,并摘抄那些能触动自己的片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段话是作者在刘和珍君英勇事迹的感召下的慷慨陈词,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受到激励和鼓舞。写有关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等主题的文章时,在开头或结尾引用这段素材,不仅能明确主旨,还能提升文章档次。同样,在歌颂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等精神时,也可以根据文章主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引用这段素材。例如:

刘和珍君不仅是英勇的战士,更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她勇敢、顽强、正直、善良,这些品质使她在艰苦的斗争中坚定不移。面对困难和危险,她从不退缩,而是勇敢地迎难而上。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爱国者。刘和珍君的英勇事迹和精神风貌,令我们敬仰,她的离去让我们深感痛惜,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怀念她,不仅因为她的勇敢和坚韧,更因为她所代表的正直和善良。这是一种永恒的纪念,是对理想和价值的传承。今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刘和珍君的精神力量。在生活中,我们要以她为榜样,不断追求进步,为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刘和珍君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观,将其代代相传,让这种精神永存。

这种方法看似是在运用文章中学到的知识,实际上输出了大量自己的观点,达到了抒发情感、歌颂英雄的目的。素材的运用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经过深入分析,用引用的素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深入剖析,往往更能触动读者的心。

四、学会运用素材

首先,要先总结、剖析、提取和创新素材,然后再运用。在提取素材精华时,应紧扣文章主题,适当删减素材内容,提炼有用信息。要做到选择合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适当对素材进行加工、优化,让文章更有深意和韵味。例如,针对前面提到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可以提取其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话,并在后面加上自己的观点,如“每个人都是刘和珍君,面对侵犯我国领土者,我们应拥有直面敌人的勇气,以我们的青春之魂,铸就中国的坚固之城”。

其次,要深入分析素材,在全面理解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特别是对于主题明确、表达清晰的素材,应善于利用;而对于主题晦涩、内容多变的素材,可以适当剔除,以免出现逻辑混乱、用材不当等问题。例如,在写有关独立精神主题的文章时,可以引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诗词,既能达到运用素材的目的,又能使文章逻辑清晰,提升文章的质量。

最后,在运用素材的同时,要适当融入自己的观点。以议论文为例,素材的作用是提供论据,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表达观点,如此才能有效运用素材,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描写不屈不挠、勇于坚守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时,可融入“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份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等素材,并紧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坚守依然显得格外重要,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依然要坚守本心、坚守国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在新高考背景下,要合理运用素材,避免随意堆砌素材、应付写作的情况出现。

佳作展示

弥补缺陷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话生动揭示了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各种各样的缺陷会不时阻碍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只有不断弥补缺陷,在逆境中崛起,才能实现美好的人生。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边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史铁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苦难与磨难时,我们可以采取更加坦然、积极的态度。缺陷也许会让我们陷入困境,但只要我们愿意接受、面对、弥补缺陷,就能发现生命的另一种美。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饥渴,就不能真正体会到食物和水的甘甜。同样,如果没有真正经历过缺陷的困扰、挫折与失败的考验,就无法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人生犹如曲线,永远不会笔直地前进。古时,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今天,这样的例子照样不胜枚举。

张海迪在青年学生中广为人知。她虽有残疾,但怀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拼搏进取,决不放弃,最终成为一名作家,并取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她的成功是用无数个日夜奋斗的泪与汗换来的,是她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结果。虽然她的身体有缺陷,但她的人生是丰富的、充实的,她的精神是闪光的。

再看看自己,面对种种挫折,我已变得更加沉稳和成熟。只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只要我有一颗永不言弃的心,即使面对更多的失败和打击,我也会看到风雨后的阳光、失败后的胜利。

世界总是存在缺陷,正因为如此,缺陷才映衬了美:维纳斯因失去双臂而成为美的象征;史铁生因失去双腿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真谛,焕发生命的光芒;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表演者都是聋哑人,却能以精神力量展现出艺术的美……曾经追求完美的我,现在终于相信:生命是一只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古今中外,大凡成绩卓越者,谁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面临生活困境和资本主义排斥的情况下,仍继续潜心研究革命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司马迁面临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毅然决然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最终写成千古名书《史记》。

缺陷是前进与创造的动因,水流只有遭遇暗礁,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生命的最美丽姿态,就是在浪尖上的奋力一跃,让我们勇敢地弥补缺陷,走向成功!

点  评

本文语言流畅、素材运用得当,巧妙引入众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说明了缺陷是可以弥补的。虽然作者的文笔朴实无华,但通过素材的精心安排,文章的说服力得到提升,给读者以深深的触动。文章结尾直抒胸臆并点明主题,用鼓舞人心的话语激励读者,让读者产生面对并弥补缺陷的信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