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材成为作文的“闪光点”

作者: 孙晓燕

作文中素材单一,或在写作时感到无从下笔、没啥可写,根本原因是作者没有开阔的阅读视野,和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一些同学尽管阅读了很多文章,但是“走马观花”的素材积累方式,也无法让他们获得更多写作灵感。因此,要不断丰富阅读量,注重日常积累,并且学会梳理写作素材,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写作能力。

一、明确素材积累的重要性

写作素材,简单来讲就是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收集的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相对零散的材料。在写作时,对素材进行加工,才能将素材融入文章中。尽管写作素材有原始性、零散性等特点,但只要能将素材与写作主题有机融合,就能为文章注入活力。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容易把文章变成“流水账”,假若一篇文章没有丰富的素材支撑,那么它的内容势必是空洞的。现在愈发注重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写作内容要具象化、形象化,如若缺少素材支撑,文章就会有骨无肉,就会缺乏条理性、可读性。

另外,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引用真实事例说明观点、表达情感,写作素材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的。然而,由于一些同学缺少素材积累意识,所以在写作时常常不知从何处下笔,导致写作内容与主题偏离。为此,应认识到素材积累的必要性,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素材积累过程中,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注重积累不同文体、不同形式的写作素材,才能不断拓宽写作思路。只有感受到积累素材的乐趣,才能真正投入写作中,所以一定要提高素材积累能力。

二、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正如叶圣陶所言:“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只有认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不断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对于同学们来讲,因生活阅历、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即便有丰富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也无法将生活素材灵活运用于写作中,使其成为写作中最“闪亮”的一笔。

对此,要加强观察,深入体验生活。每个同学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不尽相同,但也正因经历各异,才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自己。因此,可用随笔的方式,将自己生活中值得记录的体验和感受写下来,使其成为最原生态的写作素材。同时,也要在随笔练习中大胆表达、积极思考,挖掘丰富的生活素材,发现生活之美。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会发现作者将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百草园,其二是三味书屋。作者在文章中对儿时回忆进行详细描写,将“百草园”写成儿童喜爱的乐园。作者不仅写了美女蛇的传说,还写了在园子里捕捉小鸟的情景,将孩子活泼贪玩的天性描写出来。然而,“三味书屋”却是另一种景象。作者回顾了自己的课堂生活:孩子们在课堂上被规矩束缚着,少年贪玩、好动的特点很难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同时私塾先生还沉醉在自己的书中,难以自拔,连两名小孩已经溜号都没有察觉到。这样描写,使整篇文章动静相融。正是由于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才把生活的细节写得那么传神。这就启示我们在积累素材时,要注重生活积累,扩大积累量,以在写作时合理使用素材,发挥生活素材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在文本学习中积累素材

当前,同学们的课业任务很重,想要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就应该把握教材的学习重点。为此,要正确看待文本,分析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并把教材视为写作源泉,全身心投入到课本的素材积累之中,通过分析教材中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素材积累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学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模仿教材,进行写作练笔,学习教材中的写作方法,以便将其应用到写作当中。

另外,初中教材选入的文本含有许多名言警句等素材,可利用课余时间摘录,整理优美语句,并将其应用到写作中,丰富写作内容。教材中还有许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将其作为议论文的论据。除此之外,教材文本还教会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可以积累下来,用于作文中,使其真正成为作文的“闪光点”。

例如,花园里不同昆虫发出的声音,对于很多人来讲没有什么稀奇之处,但若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会使不同昆虫发出的声音变成悦耳动听的音符。在写作时,适当融入丰富的情感,可将读者带入到有意思的情境中,能大大提升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四、注重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很多作文常常因为素材千篇一律、新意不足等问题,无法获得高分。因此,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相关写作方法的积累,并通过课外阅读,不断拓宽写作视野,提高素材加工能力和整合能力。

简单来讲,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但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广泛性,还要确保写作素材的有效性,如此,才能在写作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可通过阅读名人故事、名人传记、经典名著等,积累好词佳句;也可借助互联网,通过《人民日报》等报刊关注国家时事政治,积累最新的时事素材。

另外,在课外阅读中,还应做好阅读笔记,总结抄录好词佳句以及典型的写作素材。抄录完毕,也要时常翻阅,加深印象。例如,对于“捕鸟”的描写,可以从关键词汇入手,将“捕鸟”时间、“捕鸟”背景准确交代出来,同时详细描写“捕鸟机关”的制作方法、鸟儿落入机关的过程,使文章有起有落,通过描写“捕鸟”的过程,展现儿童的天真。如此,可以学习这种描写手法与写作思路,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即便更换人物与主题,其可读性也依旧存在。写文章时,要注意细节的把控,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并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从而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为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并为己所用,使素材成为作文的“闪光点”。

阅读有关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时,可将自己喜欢的语句记下来,简单写一下阅读后的感受和体会,实现深度阅读,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之后可以“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增强素材积累的效果。

当然,仅仅靠课外阅读,并不能有效积累写作素材,只有深入理解,才能使素材真正成为写作的宝贵资源。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要深入分析和思考,使阅读更精准、有效,还要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融合,与同学互动交流,分享阅读收获,进而提升积累素材的能力,使新颖的素材成为自己作文的“闪光点”。

五、通过媒体积累素材

其实,能静下心来阅读的同学们并不是很多,他们很难沉浸于阅读中,并对优美语句、写作素材进行摘录。多数同学们还是更喜爱综艺节目,因此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体,在娱乐中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也能为文章增添一抹色彩,提升写作能力。

例如,许多电视节目有时事热点、名人专访、知识科普、风俗民情等专栏,通过多姿多彩的人物故事,向人们展现人情冷暖,揭示为人处世的真谛等。这些素材的显著特点是真实,如果用于写作中,就会凸显写作的灵动性、生活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素材的积累,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如若与同学围绕素材内容进行互动,资源共享,便可取得良好的积累效果。因此,可在写作素材交流会上,和同学分享自己通过媒体看到的知识、积累的素材。积累素材的能动性会得到充分发挥,不断扩大素材积累范围,大大提升素材积累的效率。

例如,在观看“我国半封建社会的私塾”的视频资料时,发现私塾先生只是按照自己的课程安排讲授知识,而一旦解惑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他们便置之不理。另外,私塾还罚跪、打手板等,以惩戒学习不认真的儿童。在当时的年代,儿童与家长完全接受,没有感觉不妥。许多人认为在封建社会,私塾束缚了儿童的天性,实则不然。尽管当时的私塾有陈腐的一面,但这也为其增加了一定的神秘感。试想一下,现在同学们读书时,一开始还大声地朗读,随后声音逐渐变小,而私塾先生则摇头晃脑地带领儿童阅读,这就表现了当时私塾的趣味性。

观看视频之后,可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将儿童在私塾的表现与感受写出来,私塾先生看似是十分刻板的“老顽固”,但通过细节描写,可展现儿童对私塾先生的敬畏之心。尽管私塾有罚跪的制度,但私塾先生没有罚跪过任何一个学生。由此可见,在写文章时需要明确写作目的,通过举例的方式,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给文章增添情感浓度。

另外,还可在课余期间观看《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等节目,不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修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致敬先进人物,学习先进人物的精神,将先进人物的事迹作为素材,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素材支撑的作文,只能算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没有真实情感,也无法展现写作风采。因此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重视素材的积累,做到大胆提炼、合理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写作能力,使新颖的素材成为作文的闪光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