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和运用写作素材的方法
作者: 徐义我们经常抱怨生活的平淡和乏味,实际上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物很多,只是我们没有一双从平凡中发现不凡的眼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受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不值得一提。然而,事实上许多事物都隐藏着闪闪发光的价值,只要我们的眼睛够锐利,即使是水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积累写作素材时,需要悉心捕捉生活中那些“无价之宝”,发现其丰富的内在与独特的价值,因为那些看似平凡却饱含价值的点滴正是我们笔下的璀璨星辰。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从“大”素材中提炼“小”素材,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捕捞珍珠,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合理选材,巧妙运用,可以让文章更加精练、生动。只有通过点滴积累,才能让文字熠熠生辉,为文章增添一抹亮色。
一、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添加生活元素能使作文更加真实、生动,具有生活气息。在生活中细心观察,能不断积累写作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让写作思维更加灵动。有句话说得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对美的认知各不相同,生活中处处隐藏着美,需要我们发现和挖掘,而生活中的美正是写作的绝佳素材。因此,我们要细心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抓住细枝末节,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活中观察,只留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耐心,用心体会和感悟,探味事物的本质,进而产生更多的写作灵感。
例如,细心观察妈妈做饭时的动作和表情、节日人们通过哪些方式表达心意,还可以回顾参加过的集体活动,如义务劳动中的社区服务、才艺展示、诗歌朗诵比赛等。以“最美的他(她)”为题写作的时候,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认真坚守岗位的平凡人、向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等都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以“成功背后”为题写作,可以将曾经努力拼搏的过程记录下来。以“生活如蜜糖”为题写作,春节的年夜饭、家人对自己的关心、收获的友谊等都值得我们用心铭记,感受生活的甜蜜。以文题“_____的背后”写作,可以挖掘某个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小事背后的真相,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有真情实感、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才更引人阅读。
二、重视课文事例和背景知识
写作素材的最佳来源一定是课本,与其费尽心思去其他地方找陌生素材,不如深度解读学过的课文。要让课文发挥最大价值,每一个历史人物鲜活的经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都是最好的素材。课本素材经过课堂上师生共同解读,我们会对课文的印象更深刻,而且很多时候考试中的作文题目来源于课本内容。
可以从课文中积累那些给我们启迪的事例,将它们作为宝贵的写作材料。以《回忆鲁迅先生》为例,作者通过描写鲁迅先生的日常起居、与朋友的交往,以及与家人的相处,用片段拼接的手法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亲切的鲁迅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和素材选择无疑为写人物作文提供了借鉴。再如,像《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的文章,主人公通过一次爬下陡崖的经历,深刻领悟到面对困难不能惊慌失措,而应将其分解,最终战胜它,这种主题和思路我们完全可以灵活运用到作文中。学习《桃花源记》时,我们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更要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等。他是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文人,宁愿饿肚子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一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拥有无瑕的灵魂。这一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也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习《庄子》二则时,要了解庄子的生活态度和智慧。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位智者,生活在乱世却能泰然处之,活得超然物外。即使在清贫的生活中,他依然能保持一颗宁静之心。这种生活态度和智慧。通过学习《社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弃医从文,以笔为刀,抨击时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老师的感恩与尊敬,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也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例如,以“从这里走出去”为题写作。第一步:析题。思维路径应为:(谁)从_____走出去。其中“谁”要明确主语,“这里”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走出去”的重点可以放在“走出去的过程”上,也可以放在“走出去的结果”上。第二步,挖掘素材。课本中可以运用的人物事例有:毛泽东《沁园春·雪》——毛泽东带领部队从艰难战局中走出去,写下《沁园春·雪》,显示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雄伟气魄。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从被贬的坎坷中走出去,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良将,这是他心忧天下的结果。曹文轩《孤独之旅》——杜小康从孤独中走出去,这是经历磨难、超越自我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勾连课本内容表达主题思想时,一定要让作文最后落到自身的感悟和成长上,体现我们的成长。
三、掌握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思想的江河。通过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我们的思维得以不断发散,对事物的评价和理解方式也愈发独特。然而,在写作的道路上,我们有时会遇到困难,尤其是在面对评论类题目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新闻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关注,没有形成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观点。
例如,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与他人分享积累的素材,将他人分享的写作素材积累到素材本上。蒲松龄如果没有“听”故事,就不可能有《聊斋志异》的问世。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通过“说”与他人交流,形成思想碰撞,以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分享范文的时候,可以将大家评选的佳作展示出来再次欣赏,在各抒己见中表达自己对素材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通过“读”积累写作素材,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浏览博客空间等方式不断拓宽视野,充实素材库。那些《读者》中的温情故事,《十点读书》里的深刻见解,《洞见》里的独到分析,都是宝贵的素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里的人物事迹、《朗读者》里的经典台词、《经典咏流传》里的经典诗词,能触动我们的内心,是写作灵感的源泉。灵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我们要捕捉那些灵光一闪的瞬间。街道上早起的环卫工人、准备可口饭菜的母亲……这些看似寻常的人,在仔细观察之后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
四、有效运用积累的素材
在写作的道路上,积累素材只是第一步,如何有效运用则是更为关键的一环。我们要深入理解每个素材,不仅仅是简单地记住它们,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内涵,感受其独特的情感。只有真正把握了素材的精髓,才能在写作时游刃有余,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素材库如同一座图书馆,如果书籍摆放得杂乱无章,那么查找起来将极为困难。将素材按照主题、类型或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可以在需要时迅速找到,能大大提高写作效率。然而,积累素材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在理解和分类的基础上将其巧妙地联系起来,就像烹饪一样,各种食材搭配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将不同的人物、事件、观点等素材相互串联,可以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写作时,不能生硬地将素材套用在文章中,而是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要求选择最合适的素材,要注意素材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协调性,使其能自然融入其中,不显突兀。定期复习和反思也是提高素材运用能力的关键。回顾和复习积累的素材,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也能在新的情境下发现它们的新用途。
阅读优秀作文时,应深入剖析,从起因到经过,再到最终的结果,都要逐一探寻其中的逻辑与深意。事件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是作文的灵魂所在,是构成文章骨架的重要元素。面对不同题目的作文时,我们应该灵活变通,根据作文的中心思想调整素材的运用。每个素材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内涵,但是如何将它恰到好处地融入作文中,需要根据作文的主题和要求巧妙地剪裁和重组。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素材生搬硬套到作文中,往往会出现详略不当的问题,就像将一件漂亮的衣服强行穿在不合适的人身上,不仅不能展现衣服的美感,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因此,运用素材时,必须注重其与作文整体的协调性和契合度,避免出现“套作”现象。
以写“鲁班锁的奥秘”为例,可以这样点题:开头提出“鲁班锁充满了魔力,吸引我去探索和解开它的奥秘”。具体可以这样写:“我从小就喜欢拆解鲁班锁,鲁班锁引领我走入榫卯的殿堂。”再加入点题句:“我愿与星辰为伴,不舍昼夜。我从小就喜欢拆解鲁班锁,这小小的鲁班锁引领我走入榫卯的殿堂。”中间要突出对鲁班锁情感的变化:“尝试——刚开始觉得索然无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技艺有了很大长进,明知很难但依旧坚持不懈!”可以这样充实内容:木香飘散,锯齿轻响,刚开始画、刻、凿索然无味,有时木质很硬,我凿得满头大汗,手轻轻一抖,伤了自己不说,一个部件也前功尽弃了。每天辛苦劳作,为了一个小小的失误而伤心不已,更为了每个部件的完成而欣喜若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从空空的作品桌到排列整齐的优秀作品,逆风而行,体现在明知很困难,但依旧坚持不懈。还可以加入:“迷茫——渐渐地,我遇到了瓶颈,开始了漫长的学习之路……无数次尝试带来无数次失败。每当想放弃时,总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可以这样充实内容:渐渐地,我的制作遇到了瓶颈,每天看着书上的模板都是相似的,我想冲出这禁锢我的模板书,于是带着一支笔和笔记本踏上了漫长的学习之路。从在网上查阅资料,到去匠人家中拜访,我得知原来榫卯的特点是越压越紧、越拉越松,这一凸一凹的两块木头象征一阴一阳,印证着中国人对天、地、人和谐关系的理解。还有人说,结构是建筑的生命,榫卯是木头的灵魂……我的笔记本上出现了一个个新奇的图案,有的在他人看来就是废图纸,但是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数次尝试带来了无数次失败。每当想放弃时,一个坚定的信念却支持着我逆风而行。”结尾总结:“在榫卯的一转一折间,我解开了人生的奥秘。突破——最终在不舍昼夜的努力后,第一个由我亲自设计制作的作品横空而出,我坐在满是木屑的工作室里流下了欣喜的眼泪。这是我不盲目跟从,敢于创新的勇气的象征。一方锁,锁住我心。逆风而行,只为重放异彩,扬起一抹永恒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