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懂得》升格指导
作者: 许亚波文 题
鲁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懂得了正直与严谨;莫怀戚在田间散步时,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史铁生在泼泼洒洒的北海菊花中,懂得了母爱的深沉和生命的坚强;梁衡在奔腾不息的壶口瀑布前,懂得了中华民族的柔中有刚、勇往直前……
生命就是在不断地经历和懂得中逐渐成长。请以“懂得”为题,写一篇文章,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800字。
病文
懂 得
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王 灿
城市一角,常青叶飘。(开篇没有点题)
这是小区里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角落。自从我们一家迁居到这里,每每路过,我总能见到一个身患残疾的老人,他静静地坐在小巷一隅,如同一棵不问世事的古树。他的右腿,少了一大截,裤管空荡荡的,诉说着失意与沧桑。(这段有文采,但是首段提到了常青叶,第二段没有衔接上。)
我不懂他,不懂他的孤单,不懂他看上去的失意与沧桑。每每放学路过,我总会扭过头去,生怕自己怜悯的目光会触及他内心的哀伤。(此处可以分段,自己和读者的情绪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需要一点儿停顿)直到那日。一个寻常的傍晚,路过巷口,我又不自觉地扭过头去,又为他的孤单而哀伤。可蓦地,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滑入耳畔。回眸,竟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儿。“爷爷,你快看我的画儿。”小男孩儿对老人说道。老人笑了,鱼尾纹更多了,露出了口中仅剩的几颗牙齿。
我不由停下了脚步。不知不觉,残疾老人身旁又多了几位年龄相仿的老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小小的角落,被老人们的笑声点染得生机盎然。残疾老人位于最中间,他悠闲地坐在轮椅上,神采飞扬。(此处可以加入细节描写,写出霞光照耀在老人脸上的状态)老人的脸上洋溢着“为霞尚满天”的生机与活力。此时的老人,精神早已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不久我才注意到,老人的身后,还立着他的老伴。老伴小心翼翼地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面巾纸,折了两折,为老人轻轻擦拭着额角的汗珠。她不复细嫩的手指掠过老人的发丝,一如掠过多年相守的岁月。(此处可以发挥想象,想象他们年轻时甜美和睦的样子。另外,上面两段可以调换顺序,先写和家人一起的温馨生活,再写生命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这样可以形成递进,拓宽文章的意境,升华文章的主旨。)
一时惊住。原来,便是像他一样身有残疾的老人,也有儿孙绕膝的幸福,也有煮酒论道的欢愉,也有白头偕老的相守,(此处亦需要调换位置)也有常人所拥有的一切,他,并不需要我的怜悯。
蓦然懂得,生命自有它的坚韧与顽强。世间万物,芸芸众生,都有自己的活法,他也并不孤单。兴许,在生命面前,没有贫穷,没有贵贱,没有自卑,有的,只是认真活过的痕迹,只是丰富充盈的内心。如此,便无所畏惧。
伫立在常青叶下,向着老人,我莞尔一笑。(文章结尾两段点题了,但是“常青叶”这个意象在文中的作用不大,太过单薄,而且没能贯穿全文。)
点 评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二字,可以理解为明白了一个高深的道理,但是,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感悟。“懂得”是在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相惜、相怜,表达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这篇文章写出了对生命的独特感悟,立意高,但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思路没能注意层层递进,应由温馨生活再写到生命活力的精神状态,从而体现主旨的升华;“常青树”这个意象太过单薄,没能体现景和情的交融,而且也没能贯穿全文,形成结构上的照应之美;描写不够细致,大而化之,不够诗意,抒情性不强,可加以润色。
选材立意,那是对内容的讲究;起承转合,谋篇布局,那是对结构的讲究;准确、生动、丰富,那是对言辞的讲究。做到这三点,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升格指导
先审读材料,从“懂得了正直与严谨”“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懂得了母爱的深沉与生命的坚强”“生命就是在不断地经历和懂得中逐渐成长”等语句可知,此题可以围绕“责任”“担当”“母爱”“坚强”“成长”等关键词来立意。
再审读题目,“懂得”的意思是知道了某种意义或做法等,那么写作本文要体现出懂得了什么,怎么懂得的以及懂得的意义,由此可选材的范围就比较宽泛了。本文作者选择了“懂得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这个沉重的话题,该话题不好写,但写好了容易出彩。本文尚可,但如上分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生命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感悟。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常青树”这个意象,以老人的活动为写作内容,通过景和人的交融,展示了“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从而写出了对生命的感悟。
记叙类文章,如果直接写人记事,容易写成流水账,或者是生活原生态的翻版,缺少典型性和表现力。而且“生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很难通过生活琐事写深刻,但作者选择的几个生活片段都很温馨,能体现出对生命独特的感悟。但谋篇布局有点混乱,某些部分的表述太过苍白,浮光掠影,在关键处缺少点睛之笔进行升华。
文章的语言也欠灵动,不够诗意。“语言灵动诗意浓”,这是写作者孜孜以求的。诗意的语言,犹如花香,沁人心脾。
诗意的语言,来源于平时广泛的阅读和深沉的思考,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语言就会干瘪无味。诗意的语言,来源于博采众长、熔铸百家后的求新求异。我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才。”因为后两者只有模仿,没有创造。
语言表达要出彩,就必须思接千载,笔触古今,于笔墨挥动之间,流淌墨韵书香。所以文章还要从文采上再润色一下才更饱满,更出彩。当然文采的提升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从添加修辞、多注重细节描写着手。
生命的韵味,在于它的平凡与真实,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只是静静地流淌着,让我们在其中感受生命的起伏与变化,我们要学会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受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有月的晚上,你抬眼看看,那一轮月亮,会让你懂得什么。
总之,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用心去读懂身边的人和事,用文字去记录我们的感悟和体验。此文感触细腻,再稍加修改即可,作者再多注重语言积累,以后必得佳作。
升格文
懂 得
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王 灿
城市一角,常青藤叶儿飘。静立其下,我懂得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开篇点题。)
这是小区里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角落。自从我们一家迁居到这里,每每路过,我总能看到一个身患残疾的老人,静静地坐在小巷的一隅,如同一棵不问世事的古树。他的右腿,少了一大截,裤管空荡荡的,诉说着失意与沧桑。他的背后,是一片茂密的常青叶,随风凌乱地舞动着。(此处写“常青叶”,衔接上段,也是为了以景写情,“凌乱地舞动”更衬托出老人的凄凉。)
我不懂他,不懂他的孤单,不懂他看上去的失意与沧桑。每次放学路过,我都赶忙走到他的背后,别过脸去,生怕自己怜悯的目光会触及他内心的悲伤。(此处分段,让情感得以缓冲沉淀。)
直到那天。一个寻常的傍晚,路过巷口,我又不自觉地扭过头去。可蓦地,一阵笑声滑入耳畔。回眸,竟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儿。“爷爷,你快看我的画儿。”小男孩儿对老人说道。老人笑了,鱼尾纹更多了,露出了口中仅剩的几颗牙齿。
不久我才注意到,老人的身后,还站着他的老伴。老伴小心翼翼地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面巾纸,折了两折,为老人轻轻擦拭着额角的汗珠。她不复细嫩的手指掠过老人的发丝,一如掠过多年相守的岁月。此刻,他仿佛是那俊朗的少年,而她是那长辫的少女,他们共同坐在时光的绿皮火车上,时光静成了一池春水。柔柔的,悠悠的。(此处加入想象,拓宽了文章的意境。)
我不由停下了脚步。不知不觉,残疾老人身旁又多了几位年龄相仿的老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小小的角落,被老人们的笑声点染得生机盎然。残疾老人位于最中间,在常青树下,悠闲地坐在轮椅上,神采飞扬,古铜色的皮肤上,满是金色的阳光在流淌。霞光映照着他们,老人的脸上洋溢着“为霞尚满天”的生机与活力。(此处再点“常青树”,并加入细节描写,使得感情更加真挚)此时的老人,精神早已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上面两段调换了位置,形成递进,也体现了对生命深刻的感悟。)
一时惊住。原来,便是像他一样身有残疾的老人,也有儿孙绕膝的幸福,也有白头偕老的相守,也有煮酒论道的欢愉,也有常人所拥有的一切,他,并不需要我的怜悯。走到他的背后,我只需要温柔地看着他,他如果看到我,定会投以微笑。
蓦然懂得,生命自有它的坚韧与顽强。世间万物,芸芸众生,都有自己的活法。他也并不孤单。兴许,在生命面前,没有贫穷,没有贵贱,没有自卑,有的,只是认真活过的痕迹,只是丰富充盈的内心。如此,便无所畏惧。
走到背后,又见常青树,依旧那么朴素,不引人注目。但春天,它萌发出嫩绿的新叶;夏天,它郁郁葱葱;秋天,它在瑟瑟的秋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冬天,它毫不畏惧呼呼作响的北风,和雪、松做伴。它不管不顾,一路朝前直行。(再点“常青树”,并写出了老人和常青树其实有着共同的生命历程,他们都不管不顾,一路前行,无所畏惧,更升华了主旨。)
伫立在常青树下,向着老人,我莞尔一笑。
点 评
升格文选取了三个生活小片段,儿孙绕膝的幸福,白头偕老的相守,煮酒论道的欢愉,层层递进,写出了对生命的感悟,由起初的怜悯同情到对生命坚韧顽强的感悟。作者体会到了生命的过程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不必多想,勇往直前,有一定的哲思,主旨深刻。文中还增添了一些诗意的语言,如“时光静成了一池春水”“满是金色的阳光在流淌”等,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情感也更饱满了。兼以“常青树”这个意象贯穿全文,情景交融,使得文章结构更紧凑,意蕴更深远。让我们一起,用慧眼去阅读生命这本厚重的书籍,用心灵去感悟它的韵味和真谛,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前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