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老家”导写及升格指导

作者: 尕藏热旦

文  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所谓老家》结尾说道:“老家啊,就是很老很老的家,老得寸步难行的家,于是,那片土地,那个村庄,那座房子,那些亲人,都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会回望起点。老家是我们年轻时想逃离的地方,也是年老时可能回不去的地方。在离和回、远和近、亲和疏之间,我们慢慢读懂了人生。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有三种类型的作文题目比较常见。第一种是命题作文,文章题目确定,给予我们发挥的空间有限,第二种是半开放式命题作文,较第一种作文题目,发挥空间稍大一些,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种就是材料作文,这一类作文除材料外,一切均不受限制,所以在写作时主题虽相同,却有着不同的内容。下面谈谈这类作文的写作。

一、抓住材料命脉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材料作文的核心词却只有一个,在写此类作文时,第一步就是提炼材料关键词。在此题中,“老家”这个词汇反复出现,这就是我们要抓住的材料命脉。材料的核心词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就是核心词;第二种是关键词隐含在材料中,比如材料是一个故事,那么,从故事中提炼出的主旨就是核心词;第三种,材料关键词不唯一,这种情况是材料具有多义性,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旨,那么关键词也就不是唯一的。

二、核心词发散思路

确定完作文核心词后,可制作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整体的建构。首先,可对核心词进行发散思考,从不同角度切入,并将得到的结果归类,围绕核心词延伸。例如,文题中的核心词为“老家”,根据这个内容,可延伸出我的“老家”在哪里,它有什么,为什么它对我有特殊的含义等,将与“老家”相关联的线索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逻辑顺序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写作网络。然后可根据联想出的主题分支进行下一步拓展。例如:选择“老家”对“我”来说很特殊这个角度,将其范围扩大,写对所有人来说“老家”是什么,进一步延伸,升华主题。

三、丰富作文内容

构建完思维导图,也只是搭建好了作文框架,为使内容饱满,有血有肉,要对框架进行填充。怎么填充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事例填充,选择身边亲历或者他人事例,旨在支撑作文描述,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文章情感;另一种则是说理填充,将心中情感或思维以或平实、或激昂、或感伤等不同语言风格表达出来,让读者的情感随着文章节奏而变化,逐步丰富文章内容。

以文题为例,在写与“老家”的联系时,就可使用真实发生的亲身经历来填充,丰富作文内容。在升华主题时,可选择立意比较高深的例子,帮助读者理解人、家、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写完与老家的羁绊,就可进行说理填充,将心中所感所想表达出来,形成情节丰富的作文。

下面以《人在,家在,国在》这篇文章为例,具体教大家如何进行写这类作文。

病  文

人在,家在,国在

有一片工地,它在我心里永远都驻留着。有一个村庄,永远都是我避风的港湾。有一座房子,永远都是我惦念的地方。有一些亲人,永远都是我坚强的后盾。他们永远在那寸土地,那个地方,就那样待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回去。那既是我们人生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终点。(①开篇以材料内容拓展为切入口,将材料内容与自身经历融合,既紧扣材料又简单真实,但描述时情境过于宏大,可在之后加入一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内容落地。)

家人,在我心中是不同寻常的存在。在我奔赴前程,面对未知与一切困难时,是他们一直支持我,鼓励我,让我不退缩。他们给予我无私的关爱与幸福,让我明白家人永远都是坚强的后盾,也是迷茫和感到不安时的指路明灯和定心丸。他们一直都是我倾诉不愉快、不开心的对象,一直都是支持我并关爱我的家人。

家乡,是我永远的避风港。自幼起就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时还不明白其中的含义,还总是想着逃离,想着毕业后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可是如今才明白它永远都是我们最思念的地方——家。

家园,十四亿人口居住的地方,五十六个民族生活的地方,这便是我们的国家。祖国母亲孕育着千千万万华夏儿女。从贫穷到脱贫,从落后到崛起,她一直默默呵护着我们。(②三段描述从家人开始,家乡、家园层层递进,文章主题也在逐渐升华,可在不同层次加入具体事例,帮助读者感受文章描述氛围。)

孟晚舟在他乡滞留三年,释放后,在回国的飞机上,她说道:“是心中的那片中国红,一直激励着我,帮助我熬过了这段时光。”只要心在,家就在,国就永在。家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永远是终点。我们要守住国,家就永远在。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石门阵》这篇节选文章,里面讲了要想守住家门,就得守住国门,要想实现夜不闭户,就得守住国门。先辈们为了守住国门做出了巨大牺牲,为了子子孙孙过上安稳日子,他们无畏枪林弹雨,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也只是普通人啊,可他们为了家,为了国奉献了一生。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之精神,向他们一样,努力奋斗,拼尽全力守住家国之门。

人在,家在,国就永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守住家门,保护亲人,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贡献。

要坚定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的信念,拿出“咬定青山不动摇”的定力与决心,为祖国繁荣昌盛努力奋斗。(③使用孟晚舟的事例讲述人、家、国之间的紧密联系,点出文章题旨,综合阐述家国重要性,其中加入内心感受,通过感慨进一步加深文章情感。在这三段描述中,可使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因为文章上一部分刚分别阐述了家人、家乡、家园的意义,此时总述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将孟晚舟的事例与个人、家庭、国家三者联系起来,逻辑完整。)

点评

作者将核心词“老家”延伸成“人、家、国”三者的联系,以家为主题,升华了主旨,但作文在内容方面有欠缺,事例不充分,有些空洞,可适当增加内容。

升格文

人在,家在,国在

有一片工地,它在我心里永远驻留着,那是充满我和父母回忆的地方。有一个村庄,永远都是我避风的港湾,在我因为挫折心灰意冷时给予我力量。有一座房子,永远都是我惦念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生活,我的回忆,我的家人。有一些亲人,永远都是我坚强的后盾,在我发生任何状况时永远为我遮风挡雨。他们永远在那寸土地,那个地方,就那样待在那里,等待着我回去。那既是我人生的起点,也是我心灵的终点。

家人,在我心中是不同寻常的存在。在我奔赴前程,面对未知与困难时,是他们一直支持我,鼓励我,让我不退缩。他们给予我无私的关爱与幸福,让我明白家人永远都是坚强的后盾,也是迷茫和不安时的指路明灯和定心丸。他们一直都是我倾诉不愉快、不开心的对象,他们一直是支持我、关爱我的家人。幼时我总是渴望与小伙伴交流,却总是因为陌生的环境而一退再退。父母知道我的烦恼后,总是鼓励我大胆一点,可勇气从不听我的话,总是在开头之前淘气地跑走。所以父母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陪我演练,我们在家中模拟见面时的场景,开心地交流着趣事,渐渐地,我不再惧怕在人前开口。当我第一次大胆地在小伙伴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如此和善,眼前浮现的全是父母的笑容,或许这就是家人的意义吧!他们会帮助我走出心灵的困境,使我明白家人的含义。

家乡,永远是我避风的港湾。自幼就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时还不明白其中真正的含义,还总是想着逃离,想着毕业后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如今才明白家永远都是我最思念的地方。家乡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朋友、家人、生活全在这里。家乡,从不只是我们的小家,而是我们牵挂的人所在的地方。远离故土求学的路上,面对着陌生的环境,我总是会怀念故乡。故乡的日出日落,故乡的袅袅炊烟,故乡田间的野花,那里处有我生活的痕迹,是我心灵的依靠。这是只属于家乡的独特韵味,无法代替。

家园,十四亿人口居住的地方,五十六个民族生活的地方,这便是我们的国家。祖国母亲孕育着千千万万华夏儿女。从贫穷到脱贫,从落后到崛起,她一直默默呵护着我们。大家亦是小家。高铁呼啸而过,5G网络领跑全球,医院十天就在荒芜之中拔地而起,扶贫政策精准到户,票价优惠,这些既是中国速度,也是独属于我们的中国温度。国家以宽厚的怀抱温暖着我们,不求回报,不计得失。

人构成了家,家构成了国。家是小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孟晚舟在他乡滞留三年,释放后,她在回国的飞机上讲道:“是心中的那片中国红,一直激励着我,帮助我熬过了这段时光。”只要心在,家就在,国就永在。家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永远是终点。守住国,家就永远在。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石门阵》这篇节选文章,里面讲了要想守住家门,就得守住国门,要想实现夜不闭户,就得守住国门。先辈们为了守住国门做出了牺牲,为了子子孙孙过上安稳日子,他们不畏枪林弹雨,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也只是个普通人,却为了家,为了国奉献了一切,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之精神,努力奋斗,拼尽全力,守住家国之门。守国亦是守家,更是守住心中珍惜的人。

人在,家在,国就永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守住家门,保护亲人,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要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贡献。

要坚定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的信念,拿出“咬定青山不动摇”的定力与决心,为祖国繁荣昌盛努力奋斗。

点评

作者以“老家”为核心词,确立了“人构成小家,家构成大国”的写作框架。分别阐述人、家、国的作用,最后用孟晚舟的事例将三者联系起来,体现三者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让作文主题得到了升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