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作者: 朱俊仁

郭沫若先生曾在《赠北京中国画院》中写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诗句揭示了素材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即素材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写起文章才会轻松自如,高考议论文写作更是如此。素材的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作文要想写得新颖别致,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只有在素材的运用上方法得当且搭配合理,才能展现作者的整体观和大视野,写出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2017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提出了“语言积累和建构”的课程目标,其中特别强调“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强语言材料间的联系”,对学生在积累和运用素材方面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高中生的议论文作文水平比较低下,其中,素材积累和运用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考场写作,很多学生都有共同的感觉:素材积累不足,有积累但不会灵活运用。再加上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引导,进一步增强了高中生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畏难情绪,导致高考议论文写作现状不容乐观。在此,本文从“高考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角度,探讨高考议论文写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1.素材积累不足且陈旧过时。因生活面狭窄、阅读量不多而使得素材积累不足,而且不注意写作素材库的更新,素材陈旧过时,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事例,早已让读者审美疲劳。部分考生写作时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只好东拼西凑甚至胡编乱造,或者照搬套用政治和历史等教科书中的语段,缺少文学色彩,丝毫没有新意可言。

2.运用素材的视角单一且创新性不足。在运用素材时,大部分考生往往重点关注素材能否论证观点,对素材的运用基本停留在浅层次上,而且视角极为单一。写屈原,必赞其不愿同流合污、坚持追求真理;写陶渊明,必爱其安贫乐道、归隐田园;写李白,必赏其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写梅兰竹菊,必写其傲霜斗雪、品格高洁、坚贞不屈。

3.素材搭配不当。举例时没有掌握叙述事例论据的方式,忽略了素材间的搭配,致使论据叙述得过于详细,以叙代议,冲淡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有堆砌材料之嫌。

二、原因分析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1.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对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尤其进入高三阶段,学习异常紧张,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素材的时间非常有限,积累的素材非常少,以至于陷入无素材可用或素材非常陈旧的尴尬境地。再加上部分高中生不主动积累素材,对写作不够重视,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上交作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应付了事,并不注重作文质量。

2.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运用素材时,学生思考和分析的角度比较单一,不会结合论点对素材进行深入分析,导致写作素材与文章论点之间衔接松散,严重影响了文章内容的深刻性。

3.对于如何有效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教师没有进行具体的指导。很多高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讲授课文内容为主,对写作教学不够重视,只是要求学生完成学校要求的作文篇数即可,缺少必要的训练和讲评。虽然一直在要求学生重视积累和运用素材,但是缺少具体的方法指导,也没有及时督促和检查,任由学生自由积累,导致学生积累和运用素材的效果不佳。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想解决学生写作时“囊中羞涩”的难题,切实提升高考议论文的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高一开始,教师就不妨把高考议论文写作教学列入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在细致规范地讲授和训练的同时,围绕如何积累、如何运用素材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紧扣语文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内素材资源。教材中的选文,大都出自名家手笔,文质兼美,提供了丰厚的写作素材。教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从作者的生平经历、文中的名句名段、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课文主旨观点、写作技法等方面,运用摘抄、仿写、评论、写感悟等方式在素材本上进行分类整理。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哪些素材适用于哪些话题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素材,让语文教材成为写作素材宝库。

2.扩大阅读范围,培养学生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清代学者袁守定说过“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除了立足课堂,高效利用课内素材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重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对大量素材经过思考感悟再加以提炼加工,形成内容丰富的素材库。通过广泛阅读而积累的素材是新颖而独特的,甚至是唯一的。由于高中生活学习节奏快,学习强度大,阅读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是不现实的,教师可以每周推送1至2篇优秀作文,让学生准备好素材积累本,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完规定的内容,并做好素材积累。教师要定期批阅素材积累本,便于检查和监督。

3.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身处信息化时代,学生既要感悟生活,也要关注时事热点。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日晚自习前半小时,组织学生在教室内通过多媒体观看新闻,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社会、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只有将自己融入新时代的浪潮中,认真审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才能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4.恰当积累,将有限的精力用在经典素材上。积累素材,不在于有多广泛齐全,而在于精当典型,要能适用多个作文主题。可以把素材分为人物素材、时事素材和格言句子素材进行积累,最好在每个素材后面标好适用主题,方便日后快速回忆。素材也可以常读常新,有时候你看到这个素材联想到了其他素材或者有了更好的想法,也可以记录下来,融入思考的素材,一定更有闪光点。同时,积累的素材要典型,以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5.记练结合,不断完善和运用已有素材。素材不能只停留在积累本上,还应要求学生每天花点时间翻阅和熟记素材,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素材积累情况,定期组织专题写作训练,让积累的素材切实发挥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是在写作中运用,以丰富作文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运用素材应恰当布局,使其充分发挥支撑文章论点的作用,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例子要典型新颖。议论文要选取最有典型意义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论证观点的事例,同时,要尽量选取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思想。

(2)例子要紧扣论点。引用素材应围绕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应当体现对观点的认同。尽可能扣住论点或者写作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对事例生搬硬套。这样的论证就比较紧凑,使行文没有散漫感。

(3)例子要能简不繁。议论文写作重在分析论证,所举事例是为分析论证服务的,对事例的叙述不能太详细,以免出现以叙代议的情况。要依据分论点的需要,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不求细节生动,交代梗概即可。多则事实论据并列时,尽量把句子写整齐。或者只选取事例中与论点有关的核心部分,舍弃其他无关紧要的部分,能证明论点即可。对于比较典型新颖的事例,重要之处可以叙述得详细点。单个的事例,可以略加叙述,多个事例排比组合,每个事例应尽可能精简,两三句带过重点即可。

(4)例子要多维组合。举例时要注意从多方面入手,既从正面举例,又从反面举例,正反例结合,正反对比鲜明有力。列举事实论据时,可采取不同时空事例组合的方法,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因时间空间跨度大,事例概括性强,能极大增强论证的力度。

(5)例子要详略结合。在写主体语段时,不可连用几个详例,亦不可一味地略写,应尽量详略并举,点面结合,以增强文章的论证效果。这样既有利于深入分析论证,又内容充实,显示出作者扎实深厚的写作功底。

(6)例子要手法多样。议论文在举例后,需要分析论证,否则就是堆砌材料。有时为了使文段更加生动,也可以用抒情性的笔法联系观点,抒发内心情感,这样的文段往往文采斐然,读来特别能打动人心。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用例手法可以使文段富有鲜明的文学性,还可以运用假设分析、层层追问、对比衬托、取其一点、辩证分析、深入挖掘、归谬反驳等方法,在恰当的结构框架内,围绕论点合理论证。

(7)例子要化旧为新。使用新鲜、具有时代感的材料,并非意味着不能使用旧材料。但是,在使用旧素材时,要注意化旧为新,也就是避开旧材料常用的意义,挖掘新意和深意,从陈旧的素材中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问题,旧素材能翻出新见解,让“老树发出新芽”。

(8)例子要尽量浓缩。人物浓缩,就是将笔力集中到某个热点人物身上,将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水分”挤干,或舍去细节而总体概括,或舍去总体而取一细节。可以把一个人物的事迹浓缩在几句话中,辅以富有针对性的议论说理性文字,共同完成对论点的论述;也可以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人物事迹,一段文字中引入若干人物事迹,每个人物事迹之后紧跟一句议论句,或总括多个人物事迹发表议论。事件浓缩,就是根据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的需要,用概括的方式引入生活热点故事、典型历史故事、生动寓言故事等,从中提炼出与写作话题相关的结论。可以把一个事件浓缩在几句话中,辅之对事件的看法;也可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事件,一段文字中引入若干事件,每个事件后紧跟议论,或总括多个事件后再发表议论。

(9)例子要强化文章的深广度。在具体写作时,为了有效突显音韵美和在哲学上的力度美,作文的深度与内容的广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选用素材时,不妨运用对举(对比)法,能极大地丰富素材,提升文章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结构上的完美,进一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写出优秀的高考议论文,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写作素材积累和运用的重要性。教师要围绕如何积累、如何运用素材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并及时督促和检查,定期组织专题写作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提高高中生的高考议论文写作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