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写作教学研究
作者: 许戈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及运用”“思维发展及提升” “审美欣赏及创造”“文化传承及理解”,需要依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思等予以实现。其中,“写”指的写作练习,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然而,当前小学写作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探究小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供同行参考。
一、按照新课标要求,降低写作门槛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告诉学生作文开头需要写哪些要点,中间需要注意什么,结尾应该怎样写,等等。如此固化的写作要求,容易给学生增加负担,学生经常迫于教师要求而套用标准作文模板,因而难以写出生动形象、充满新意的作文。新课标提出,低年级小学生应对写作充满兴趣,能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中高年级小学生要进行创意写作,要求文通句顺、内容全面,饱含真情实感。教师可按照新课标要求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生进行写作。
比如,在关于“听故事,讲故事”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有学生讲述了“老鼠嫁女”的故事,之后其他学生续写故事,让猫和老鼠成为朋友。这样,有利于学生打开想象空间,为以后的创新性写作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示连环画,让学生思考图中人物为什么先生气、哭泣,后来又变得开心起来。有的学生认为她哭泣是因为弟弟将自己新买的八音盒摔碎了,而后来开心是因为爸爸将八音盒修好了,自己也与弟弟和好如初了。之后,让学生将这些内容写入作文中,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思维的发展写作构思。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写一写“下水文”,引导小学生在写作中展现真情实感。
二、多渠道寻找阅读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马斯洛曾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即需求层次理论。其中,尊重需要处于较高层级,是指人们都希望受到外部尊重。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生写作教学,需要全面考虑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如今,部分小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并不多,他们主要从教师的课堂讲解中学习新的词语和句型,因此难以写出有特色的作文,不利于进行写作创新。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多接触新的写作素材,日积月累,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作文特色。具体来说,教师可协助学生总结归纳课文中的新词语和优美语句。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等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提醒学生梳理描述奇石、旅游景点和地方特色的词语,详细标注这些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诗句,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有关旅行或自然风景的作文中,为文章增添文采。
除了课本中的内容,教师还可通过互联网搜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等课外阅读资料。比如,微信公众号中含有大量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短文,有利于学生从中积累写作素材。针对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为其提供简单易懂的写景、记事、叙事等课外资料,还可通过网络建立“心灵摄像师”“留住秋天”“最美瞬间”等板块,分别呈现文字和照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教师还为中年级小学生提供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课外读物,为高年级小学生提供报纸、期刊、中长篇小说等课外读物,并为他们合理安排课外阅读计划,鼓励他们将课外书籍中的好词佳句和名人名言摘录到笔记本中。
比如,《朝花夕拾》中有很多优美词语,如云雾缭绕、奇山秀水、千姿百态、清逸秀丽、群山簇拥、巍然屹立,等等,这些词都可用在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当中;而抱头鼠窜、尖声尖气、挺胸腆肚、油腔滑调、装聋作哑等词语,则可用来描述人物。课外读物中还有许多生动形象的句子,比如有的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小学生可以借鉴运用,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完善,进一步提升写作能力。在小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教师还可以指导他们思考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所表达的思想,让学生梳理文章中的事件,并说说这些事件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以此帮助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迸发出写作灵感。
三、依托课文开展以读促写活动,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巴班斯基提出的“发展性教育理论”明确指出,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按照教育主体和教学大纲要求完善教育体系。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反要指导小学生积累课内外好词佳句,还要不断完善以读促写教学体系。因为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依旧把阅读和写作分割开,学生难以从阅读中纠正自己的写作问题,经常会发生用词不当等语法错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很少按照学生个人特点,优化设计“以读促写”教学计划,教学步骤不够严谨,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文章主旨,分清课文段落,列出课文提纲。为此,教师可以依托课文开展以读促写活动,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比如,学习《丁香结》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略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学生认为,作者通过写丁香花表达了自己从容、积极、豁达的态度。接下来,教师再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描述丁香花生长位置的词句。通过精读,学生能找到“城里街旁”“城外校园”以及“宅院”这些地方,还将作者所描绘的丁香花的颜色、形状、气味找出来。此外,教师还可指出原文采用的修辞手法,并指导学生仿写。例如,文中将圆鼓鼓的丁香花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教师让学生对此进行仿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了许多新颖的比喻,有的把牵牛花比作彩虹色雨伞,有的把菊花比作龙的爪子,还有的把鸡冠花比作公鸡头上的红冠或者火苗,等等。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针对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缩写和扩写,学生在缩写训练中能明确作文的主旨内容,让语言表达更加连贯通顺。在扩写训练的中,学生能产生独特的构思,鲜明地展现文章中心思想,使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教师还可指导小学生进行续写训练。比如,在讲授《丑小鸭》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可利用连环画,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使其猜测丑小鸭以后的生活状态,想象丑小鸭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并基于此创作情景剧,从而在“以读促写”的过程中学习写作技巧,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四、用思维导图指导写作,展现学生写作思维
尽管有的小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运用一些优美的辞藻,但仍然存在写作思路模糊的情况。这是因为小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容易在写作中出现逻辑不清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描写小兔子时,一边写兔子贪玩,一边写兔子贪睡,鸡、兔子热爱学习,逻辑不清,中心思想不明。此外,有些小学生习惯于模仿他人的作文,因此很难在作文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有一些学生的作文结构不清晰,段落安排不恰当,没有中心句,导致文章主题模糊。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图形工具,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勾勒出多维度、扩散式的写作思路,还有助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建立形象思维。比如,在开展主题为“那次玩得真高兴”的写作训练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纠正逻辑混乱的问题。教师首先提示学生将“玩”作为写作中心,确定一项具体活动或者游戏,然后思考写作顺序,比如首先介绍这个游戏怎么玩:玩游戏需要用哪些道具,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然后明确玩游戏的具体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一步细化写作内容。比如,时间究竟是哪一天?上午、中午还是下午?地点是游乐场还是野外?游戏是竞技类的还是冒险类的?玩游戏时是否有人犯规?游戏成员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家人还是同学,等等。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按照“点面结合”的方式,描述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比如,有的人喜上眉梢,也有的人捧腹大笑或者手舞足蹈。教师应提前把这些针对人物描写的元素添加到思维导图当中,让学生补充完善。最后,教师让把自己玩后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究竟是不亦乐乎,还是疲惫不堪,等等。小学生按照最终构建完成的思维导图进行写作,作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五、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中引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元素,以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应将写作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物和事物,发现美,感知美,进而创造美。
比如,在主题为“写观察日记”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可让学生每个星期写两到三篇观察特定事物(事件)的日记,如家长是如何做饭的,校园里的花朵是如何长大的。在观察家长做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烹饪知识有了一些了解,还能切身体会父母的辛苦,将这种思想感情融入作文之中,能使学生的作文更打动人心。观察校园中牵牛花的生长过程,学生能在日记中详细描述牵牛花的颜色与形态,并记录观察时的天气,描述自己给牵牛花除虫、浇水的行为,进一步丰富文章内容。
六、组织作文竞赛,实施多元化作文评价机制
为了使小学生保持对写作的兴趣与动力,教师可适时组织作文竞赛。竞赛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针对学生作品及时给出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势与不足,以便于以后优化提升。
例如,在主题为“讲历史人物故事”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让小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有的学生讲了“班超投笔从戎”,有的讲了“赵括纸上谈兵”,还有人讲了“廉颇负荆请罪”等。从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启发,将其融入写作有利于提升作文的思想高度。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根据某一主题开展辩论赛,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开展作文评价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具体说说别人的作文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进而反思自己在写作中是否存在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做到扬长避短。
总之,教师应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展写作教学,多渠道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以课文为基础开展以读促写活动,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写作,组织开展作文竞赛,实施多元化作文评价机制,等等,有效提升小学生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