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写作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

作者: 刘喜君

没有足够的积累,就难以获得期望的结果,小学写作教学同样如此。在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写作教学去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课题。基于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写作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并综合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内外阅读以及实践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充实资源库,从而让他们有东西可写、有思想可表、有感情可抒,最终提升其写作质量。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仅供参考。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1.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那就是许多学生一提起写作就头疼,一提笔就抓耳挠腮,究其原因,实则是因为他们没有东西可写,不知道写什么。这些问题归根结底,皆源自“没有足够丰富的写作素材积累”。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无疑是最佳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鼓励他们对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当然,这种观察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首先,是观察的顺序,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都应当张弛有度,有规矩可循,这样才能让行文结构更加严谨,给人一种清晰明了的感觉。其次,便是观察的力度。实际上,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就有观察生活细节的意识,但他们未能充分利用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观察力度的问题,“细节描写”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应当引导他们拿着“放大镜”去观察生活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素材积累的数量,并加以灵活运用。

2.引导学生对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语文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小事虽然容易被忽视,但往往能触动人心。然而,正是因为其容易被忽视,所以倘若我们不用心去体会,便可能会错过这些美好的瞬间。从过去的写作教学经验来看,许多学生在面对写作任务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缺乏素材。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的习惯。即使有些学生能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但由于缺乏深入思考,往往无法精准把握这些实例与写作主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素材被搁置。实际上,生活中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与哲理,能引发人们在文学和情感层面的感悟与思考。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素材积累的起点。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具备“立规矩”的意识,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深入思考生活实际”和“在思考中融入真情实感”的观念。只有这样,正确的意识才能指导正确的行为,让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此外,教师也应当从技巧的角度出发,在他们讲述自己对相关生活事例的思考时,对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写作与情感表达技巧,从而使其能够把自己的思考灵活地融入写作当中。总之,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小学生对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就能够使其将原本比较平淡的事情与现象变得更具文学性,更能够打动人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就是在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积累。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虽然历经了艰难险阻和宦海沉浮,却依然能够从行路之难中联想到“只要拥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无畏险阻、百折不挠,就能够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这其实就是其思考能力的生动体现。大文豪鲁迅先生能够从街头那些冷漠的围观人群身上联想到人情冷暖,乃至整个民族的特性,这其实是思考带动素材积累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能够深入思考,才能将平凡化为不平凡,将浅显化为深刻,写出文采斐然,能够带给人感悟的诗词文章。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应当参考这些代表性人物的成长历程,重视对其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带入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当中,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对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就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到与相关写作主题产生深度联系的点,将之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素材。

例如,笔者就曾尝试利用专门的时间,组织学生对相关事例进行现场化、即时化与透明化的深入剖析。首先,我利用电子大屏幕为他们展示提前搜集的一些典型事例,然后为其分析这些事例当中蕴含的道理。接着,让他们具体地叙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谈谈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并有选择地对其论述进行点评。这样,他们在进行具体的写作时才能够由表及里、深入其中,将文章写得更具深度和感染力。从写作的体裁层面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掌握一些基础性的写作技法。尽管这种文体并不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体裁,但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在写作课堂中融入一些充当拔高性的内容,从而在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同时,提升其写作能力与综合素养,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1.引导学生通过课内阅读积累

课本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来源。无论是哪个科目的教学,教育者都应当把课本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也不例外。统编教材是各路语文精英和教育大能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收录了许多质量很高的经典名篇。这些名篇往往都拥有值得学习的行文结构和值得揣摩的写作技巧,当然还有颇具文学性的流畅语言。倘若学生能够正确地阅读和研究课本,他们就能从中学习到一些技巧。这些技巧不仅包括具体的写作技巧,还包括语言和情感层面的技巧。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他们,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体会那些看似平淡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与情感。这些都能够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转化为素材积累,并最终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写作素材的积累并不仅仅指的是对具体人和事的积累,也泛指那些抽象的、不可量化的内在文化积累。从表面上看,这些可能只能为学生提供语言上的帮助,但从长远上来看,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高质量地诵读、感受和理解这些诗歌作品,能够让学生从中积累一些典型的古诗意象,增强其文字敏锐度、丰富其情感体验,这样,他们在写作时便能够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和旁征博引。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慈母情深》一课为例,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母亲》。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并无过分雕饰,却足够朴实和接地气,能够让读者产生熟悉和亲切之感,带给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动。从客观上来看,写作的重头戏在于写人和叙事,而这两者对情感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写出真情实感,那么写作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当然,情感重要并不意味着语言就可以被忽视。语言的流畅是基本,优美则是锦上添花,教师应当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展开教学。《慈母情深》这篇文章主要向读者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家庭条件比较差,母亲带着他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然而,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母亲仍然愿意为了他喜欢的课外书倾尽所有,并全力支持他的学习”,这个故事将伟大的母爱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感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并让他们思考为何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人们最真挚的感动。其实,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刻画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时,不仅运用了语言、外貌和动作等一系列经典的人物描写手法,而且还重点围绕一件让他一生难忘的事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描写。这样,学生不仅能通过阅读这篇文章积累许多常用的人物描写的词语和句子,学习到包括动作描写在内的诸多描写手法,而且也能够逐渐明白“如何通过对一件具体事情的描写去烘托整篇文章”。

2.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写作视野

上文提到,统编教材的质量很高,其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片段,能够为学生们的素材积累和写作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但重视并不意味着它是写作教学的全部。毕竟,语文归根到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基于此,教师既应重视课本,让学生从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也需要合理地引入一些课外的文本或书籍。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制课外阅读计划,让他们以计划为参考,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充实写作素材库。

经过认真了解,我们不难发现适合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非常多,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和《东周列国故事》等。教师应当从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写作基础出发,挑选适合他们所读的优质书籍,并通过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去剖析这些书籍的内涵,从而从听觉和视觉多方面打动学生,促使他们带着发自内心的愿望去阅读这些书籍。只有这样,阅读的效率才能得到坚实的保证,学生才能够积累到更多优质的写作素材。

三、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素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上述这些以硬性的语文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之外,实践活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毕竟,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他们天真烂漫、活泼爱动,喜欢一切新鲜有趣的事物与场景。作为当代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特征,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从而不断地对写作教学进行优化。从总体上来看,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材积累实践活动能够激活整个写作教学体系。毕竟,这种活动本身就与上文提到过的小学生的那些特质完美契合,它的趣味性很强,学生会乐意参加。有了这种积极性作为基础,包括素材积累在内的写作教学的效率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以“我是素材积累之王”的活动,在班级里营造争相积累素材的良好氛围。并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对学生们的积累成果进行评比,对那些积累得有多又好的学生进行重点表扬。除此之外,也可以专门为表现最好的同学定制一个简易的王冠,并给予其“素材积累小明星”的称号。这些都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必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家校之间的联系,发挥学生家长的天然优势,引导他们逐步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定期举办亲子素材会、亲子写作大会等,从而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动他们更好地去积累素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