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教学模式的写作教学策略
作者: 刘欣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将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结果,同时也是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表现。然而,在过去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让学生通过写作模板完成任务。学生在写作时需要套用固定的模板和素材,而教师在批改习作时也常采用固定模式,而非根据具体情况批改。这种教学模式既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亦容易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写作兴趣。情境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教育研究人员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研究的创新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思维以及强化情感体验。本文以初中写作教学为例,从设备(视图、音频)、教材(氛围营造、角色表演)以及生活(生活化情境导入、写作实践)等多个情境教学角度出发,探讨情境教学模式在写作中的应用及作用,为相关教育同仁提供参考。
一、情境教学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同的人对写作有不同的看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对写作不感兴趣。因此,我们需要推陈出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情境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倡导教师从多个角度和途径开展教学。一方面,这种模式有效地规避了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状态;另一方面,满足了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等基本特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写作思维和素材。
2.促使学生情感共振
写作是思想的凝聚,不能单纯地一条路走到底,而应该是四通八达的阡陌交通、纵横交错。学生体验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若一一纳入课堂,反倒会给学生一种凌乱的感觉,使其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负担。情境模式虽然有多种表达方式,但由于其系统明确,应用起来会比较好把握。语文教学中情境模式,其间丰富的表现方式会给学生带来纷繁的感受,可以带领学生游走于不同文章的不同世界,感受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这样,学生可以在多样的体验下,集百家之感为一家之言,实现自身情感由内而外的改变。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逐渐提高写作水平,拨云见日,得见真谛。
3.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与思维
在以往的写作中,如果对比同一时期的作文分数,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处在同一阶段。而如果一个同学将其前后几次的分数进行比较,也会发现这几次分数相差不大。实际上,这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胡写乱凑而成的,既没有明确的写作思路,也没有安排结构的意识,但是最终的分数还能保持在中上水平,这实际上是模板化的影响。将情境模式应用在写作教学中,能够灵活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使模板无法限制学生的思想,助力学生逐渐形成独特的写作思维。这样不仅改变了以往写作的弊端,学生也会对写作产生敬畏之心,形成积极正确的写作意识。
二、借助设备,实现情境教学纵深发展
1.应用视图,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是最易勾起学生想象力的途径之一,它丰富的内容、多彩的画面与及时的信息更新速度,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和想象力丰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情境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最大可能地拓宽视野,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中,充分体会课文中的一切情境、感受与思想,从而理解文章所述,感受作者所感。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明白作者如此写的原因,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加深其对文辞应用及文章创作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写作。
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春》为例。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看到“春”的写作题目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春天的景色,如草长花开、树繁山绿、水流缓缓炊烟袅袅等。然而,一旦这些景色由文字呈现出来,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文辞水平不足,以及脑中情境匮乏。因此,在进行“春”的视图展示时,教师可从初春万物复苏的惊蛰开始,逐渐展现至暮春草长莺飞、杂树生花的景象。同时,还可以适当地囊括进喧嚣街市的繁华与偏僻山野的静谧,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方春色的各异,以此拓宽学生对春的认知。在多媒体播放结束,为了让学生释放情感,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以“春”为题即兴写作。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写作字数减少到300字左右,并在写作之前简要阐述写作的相关要领,譬如如何开篇、如何选择论点及如何有效地结尾等,有了一定思路后,再引导他们写作。写作结束,教师还需要继续分析学生的写作情况,看是否有进步,并在后续的写作教学中以此为基础,推动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采用音频,拓展学生思路
声音是万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虽然通过声音无法让学生看到明确的景象,却能让学生感受到无限的意境。在声音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展现与声音协调的画面,长期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因此,教师在引用音频时,应该贴合写作练习的题材,结合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助力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进行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顺利南渡长江》的音频展示时,教师可以借助一首激昂的胜利战歌,让学生闭目感受其中的欢欣鼓舞和热泪盈眶。这种共情形式的感受能够潜移默化地深化学生对过往先辈的敬佩之心,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写作类似的文章时能够抒发真情实感,大胆表达思想与见解,使作文逐渐有形、有神、有灵魂。
三、基于教材,展开想象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求知欲望
写作欲望是学生写作不可或缺的促进力量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仅仅按照写作步骤进行引导,而不去营造写作氛围,那么学生很可能会觉得写作很枯燥,从而丧失写作兴趣。然而,一旦营造了良好的写作氛围,由于氛围具有凝聚和感染的作用,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进而产生想要写作的主动意识。在关于写作的课堂氛围营造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情境模式,譬如讲解写作主题背景、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入趣味性图片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氛围营造的有效办法。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回忆我的母亲》为例,回忆性散文一般,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一个部分。相较于一般的写作,回忆性散文不需要学生有较为新颖的立意和写作技巧,但若能将此文写好,同样能增强学生的写作逻辑。以此课作为题材,引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将“我的母亲”换做“我的父亲”“我的朋友”等开放性的话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搜寻身边感人的素材,帮助他们形成写作动机。后续教师还可以展示几张人物图片,为学生讲述照片背后的动人故事,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导下,搜寻自己身边类似的人物。展示完图片,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陷入思考,如:“想一想,在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是谁?他/她为什么使你印象深刻,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今你想起她/他是怎样的心情?”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价。
2.角色扮演,深化学生感受
角色扮演是学生最接近文章人物和作者的途径之一。在表演中,学生可以与角色交换思想,深刻感受角色当时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需要先与学生厘清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以确保学生在表演时贴合原著,保证学生情感的发酵与人物有效重合,进而最大可能地与文章中人物及作者产生共情,多样化地体味不同的人生,并由此生出不同的人生感悟,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这些近距离获得的感受虽然不是学生自身特有的,但经过领悟后,同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化无为有,化幻为真。
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孔乙己》为例,在这篇文章中创设角色扮演时,教师应与学生讲述作者笔下孔乙己的具体形象、人物特征、故事背景等。而在剧本的创设上,教师可以将剧本的创设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创剧本的过程中再次领略剧本中人物情绪的转换及情感的更迭。角色表演期间,教师不要打搅学生的激情演绎,只需对学生的表演状态进行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让学生明白自身表演时存在的问题。表演结束后,教师也需依据表演内容,趁热打铁,设计几个写作话题。例如,从孔乙己的角度出发,设计题目“我的一生”“孔乙己的悲惨人生”。或从旁人的角度出发,设计题目“我的邻居孔乙己”“那个傻子孔乙己”。当然,也可以从角色扮演的角度出发,设计题目“我游历孔乙己人生后的感想”“假若我是孔乙己”等,来引导学生将角色表演后的情感宣之于文,为写作嵌入生命的脉络。
四、基于现实,将生活融入情境
文章是他人对往事的记述,而现实则是学生提笔写作的基点。在现实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立足于现实中的人或事展开论述,所写的内容就更有创新的可能。在引入现实情境时,教师要循循诱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无限遐想。当学生遭遇思想阻碍和情感桎梏时,也要鼓励其另辟蹊径,蜿蜒而上。
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沁园春·雪》为例,此文中的雪位于西北高原,虽然地势与面貌与纯居住地不同,但雪的景致各有各的好。因此,在进行关于雪的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我们身边的雪景引入课堂,并带领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相关雪景。例如,在讲到“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想象自己现在就站在往年最大的那场雪景中,逐步引导他们往前眺望,询问看到了什么,是山、楼,还是天际。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转换角度,去远眺各个方位的远处,并发挥想象力,看横卧的山像什么,看静矗的楼像什么等。最后,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动笔,仿写或自行发挥,字数在35字之内,以免内容过于冗长,文辞于过繁琐。而后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合理安排素材,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同时,学生在学会应用素材后,对素材的认知和重视度也会相应提高,从而更加注重素材的搜集和选择,提升写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