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深度解读
作者: 王淦生
主题解读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养、重视家庭、关爱天下。它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紧密关联,又超越了这些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幸福家庭、强化公民意识等方面意义重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弘扬家国情怀就是将个人理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追求个人与国家同步发展!
素材链接
●名言素材
1.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习近平)
【简析】爱国是人类情感中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品德的根基和事业的根本。
2.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简析】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绝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
3.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
【简析】对爱国者和害国者,每个人都应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简析】在每一位爱国者的心目中,只有国家利益,没有个人的得失祸福。
5.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巴金)
【简析】对祖国最大的爱就是彻底改变其落后面貌,把她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6.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苏步青)
【简析】爱国从来没有职业之别,岗位再平凡,一样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
●热点素材
三件大事: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三件大事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其背后,饱含着绵长深厚、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依然风华正茂,并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行。在苦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从当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让山河破碎的中国走向强盛,让备受屈辱的民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印证了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共产党,依然保持着青春活力、洋溢着青春气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办成了很多大事,尤其是解决了很多之前解决不了的困难。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增长到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长到81000元……我国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是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各类重大风险挑战接踵而至的大背景下实现的,的的确确来之不易。中国实现脱贫目标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三件大事”靠什么赢得“历史性胜利”,“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适用话题】
久经考验,中流砥柱;家国情怀,人民情怀;踏实奋斗,梦想可期……
【运用示例】
回首人类历史上的每件大事,没有一件出于偶然,总是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的三件大事就完完全全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从弱小走向壮大,是因为她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以人民幸福为重,深受人民拥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进入新时代,是因为我们的目标坚定、方法科学、慎思笃行;能完成全面脱贫共奔小康的重任,是因为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引,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王亚平:时刻准备为祖国再上太空
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王亚平创下了多项纪录。作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她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还成为目前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我很幸运,赶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从事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对这些成就,王亚平总是心怀感恩:“是祖国托举我们飞上太空。”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王亚平同乘组其他两名成员一起圆满完成数千项操作、数十项在轨科学实验。一堂只有几十分钟的太空授课,背后是200多个小时的反复试讲;一项简单的太空实验,背后是数百次的精心操练;一次惊艳的太空行走,背后是上千次的严苛训练。百万字的飞行手册,她烂熟于心;数以万计的指令,化作条件反射式的肌肉记忆……每一件任务,她都不折不扣地完成。王亚平眼中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
“置身浩瀚宇宙中远望,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是那么壮丽。”只要一谈起那次精彩的太空之旅,王亚平总是神采奕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告诉记者:“航天员的状态永远只有两种——飞行和准备飞行。不论我过往几度问天、获得何种荣誉,现在都已归零。”
对于所有航天员而言,神舟十三号返回地面的那一刻,新征程的号角就已吹响。当前中国空间站建设如火如荼,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梦天实验舱紧随其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正在太空遨游。不久的将来,我国空间站将全面建成。打开他们近期训练计划,记者看到,训练安排得满满当当。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和调整,王亚平和战友们已进入全新状态。
光荣当选二十大代表后,王亚平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谈起接下来的任务安排,她充满期待和自信:“为了实现人类拥抱星辰大海的梦想,我时刻准备为祖国再上太空!”
【适用话题】
献身国家,听从召唤;专注事业,追求完美;心怀感恩,常思报答……
【运用示例】
一个人如何才能找到自己人生成长的最佳位置?对此,优秀航天员、党的二十大代表王亚平给出了最佳答案,这就是,始终将“小我”融入国家、民族这个“大我”之中,将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相容相契,一心听从党的调遣。就像黄大年所说的那样:“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当自己这“一滴水”汇入了时代洪流,我们就能保持与国家、民族同步发展,实现与国家、民族一起腾飞。
●经典素材
李大钊:将青春融入祖国的前程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到日本求学,1914年9月进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科学习。李大钊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和思想学说,探索救国之路。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在日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反响强烈,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敬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卫锦绣河山。文章被油印成册,在留学生中广为散发并引起轰动。李大钊在文中写道:“凡有血气,莫不痛心,忠义之民,愿为国死。”
1915年12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复辟。为了参加反对袁世凯的运动,李大钊于1916年1月短期回国。1916年2月,他又返回日本,却已被早稻田大学除名。李大钊1916年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适用话题】
激流勇进,为国分忧;国兴我荣,国衰我耻;勇于担责,拯救民族……
【运用示例】
多少爱国志士,青年时代就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命运相连,为了国家民族的自由、解放、富强探索道路。出生入死为国家的李大钊就是这样的典型。他尽管留学海外,但时刻关注国内形势,并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甚至不惜流血牺牲。正因为有这样杰出的民族精英,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不陷于黑暗、苦难与贫困之中。民族要解放,国家要富强,必须有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积极分子带领人民共同奋斗。李大钊就是这样的革命先驱!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国不是听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
今天,那些在中华大地上兢兢业业辛苦劳作的普通大众,那些日日夜夜在祖国的边防哨所巡逻站岗的部队官兵,那些整日与病魔和死神对抗守护着人民生命健康的白衣战士,那些在科研岗位上绞尽脑汁攻克难关的科研人员,那些坚守在三尺讲坛为下一代健康成长而奉献心血和汗水的人民教师……他们都是爱国者,他们都是在以自己的付出报效祖国。
只要你的努力是在为伟大的共和国添砖加瓦,你就是一位爱国者;只要你的付出能够让祖国富强万家团圆,你就是在报效祖国!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命题材料分为三段。第一段强调“爱国”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所以,写作最好不要仅仅援引“豪言壮语”,而是以事实或者言与行结合证明其爱国主义精神。第二段是一组排比句,所列出的多为普通劳动者和部队官兵,他们大多是平凡的岗位上的默默奉献者,文章应力求以这样的人物言行为论据。第三段点明了“爱国”和“报效祖国”的特征,即“为共和国添砖加瓦”,让“祖国富强万家团圆”,提示了作文立意。
写作时必须注意以上三点。同时,文章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多写“今天”。
佳作展示
报效祖国的方式
江苏省盐城景山中学 祁康霖
热爱祖国,这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凝聚起来的一种深厚的情感。热爱祖国,进而报效祖国,对每一个国民来说,无需任何理由,更不需要任何条件。
热爱祖国,是一种古今相同的感情;报效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岗位的人有不同的方式。
夏明翰的报国,是践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袁隆平的报国,是“把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上”;吴孟超的报国,是“用自己不竭的爱去照亮每一个受苦的灵魂”;张桂梅的报国,是“用知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一个个家庭的命运”……归结到一点,报国就是每个人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和该做的事情。
战争年代,赴汤蹈火乃至为国捐躯是每位国民应尽的义务,所以多少如李大钊、夏明翰一样的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诞生义无反顾。而今,烈士的鲜血早已荡涤净中国天空的阴霾,我们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甚至连困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贫穷这座大山,也被我们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每个国民最好的报国方式,便是在自己的学习或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像袁隆平、王亚平一样,将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
如果你是学生,你就应当努力学习,掌握建设祖国需要的知识和才能;如果你是农民,你就应当好好钻研,让你播种的土地多出粮食出好粮食;如果你是工人,你就应当专心于每一道工序,让你手下的产品没有瑕疵;如果你是教师,你就应当竭尽所能让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如果你是科技工作者,你就应当发奋学习搞好科研,掌握尖端科技,让我们的祖国拥有越来越多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还有,当祖国最需要你的时候,能听从召唤,服从调遣,到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发光发热。就像驰援疫区的医务人员、奔赴灾区的消防队员、支教贫困地区的人民教师……
你必须清楚,你的行为其实就是在回报生你养你的祖国,你就是一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无名英雄。你的行为,并不亚于应征入伍奔赴疆场,并不逊于忘我无私见义勇为。
这是最常态化的爱国、报国行为。如果每一位国民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富强、安宁、和谐。
报效祖国,听起来是一个特别宏大庄严的主题,但是做起来却特别琐屑,特别日常,不显山不露水。是的,当我们按时上班,按时下班;按章操作,按部就班;做事走心,不负良知……恭喜你,你就是在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报效祖国,为祖国美好明天加瓦添砖,让千家万户幸福安宁。
点 评
这篇习作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引证例证相结合,分析了不同时代的人如何报效祖国以及今天的我们报效祖国的途径。先列举名人英模报效祖国的方式,再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得出报国之道——每个人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和该做的事情。接着,以此为论点,展开分析论证,阐述了新时代报效祖国的一般方式(做好本职工作)和特殊方式(特殊时刻听从召唤),论述逐层深入,有思想,有深度,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