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的足迹
作者: 施琪玄芝岫被视为中国奇石的无上妙品,通体漆黑,形状怪异,不像一物,四周布满孔穴,一团幽黑,一片混沌。
老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样怪异的顽石也包含着不尽的美,因此我们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于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的足迹。
对美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亲近正面的、积极的、让我们感到愉快的、具有美感的事物,是人类的天性。但美一定是文人墨客留下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之美,或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浩荡之美吗?其实不然,山川湖海,千里江山是美;柴米油盐,人间烟火也是美。美没有固定的定义,更不是一个标签。美是自由的,它可以是我们想到的任何样子,没有一种生灵可以独占美,美是大众的,是无私的。如果我们用心感受,就会发现美的足迹遍布于我们认知所能触及的所有角落,或是生活,或是自然。
美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世界。人们对美的追求,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论是东晋陶渊明笔下落英缤纷的仙境桃花源,还是现在大火的综艺《向往的生活》,都是人们希望从繁杂琐碎,墨守成规的日子中挣脱,在一片自己向往的天地沉淀下来。相应的美,也可以放大人们的生活感官,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欲望。当沙拉酱在镜头中宛若熔岩;木屑化身为古典气息的祥云;光和影交织,构成牵动人心的图画……生活中的每一事物都从尘灰中被相机或语言捕捉和打捞,绽放出的美感,仿佛阳光下自在飞舞的肥皂泡,将生活中的美折射出七彩的颜色,给黑白的生活填上了光鲜的色彩和趣味,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充满了期待与热爱。
有人认为:既然美是大众化的,那我岂不是可以追求任何我喜欢的事物?诚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评判他们的不过是我们的观念,每件事物都有欣赏与被欣赏的权利。但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值得追捧,我们同样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我们寻求的美是真正的美感,我们可以用丑来质疑美,但不能一味地喜丑,那样就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沦为真正的荒诞丑陋。
反观当下,很多人有着严重的容貌焦虑,纠结于自己的形体和长相,“天鹅颈”“希腊脚”“白瘦幼”成为评判美女的标签,这无疑是一套格式化的审美套餐,索然无味。如果让对美的追求,从权利变为桎梏,这是一种悲哀。相较于“星探式”掺杂着利益观念的审美,我们更应用真心去寻真美,因为再美的皮囊躲不过岁月,唯有真与善的灵魂永远炽热。
千年的岁月没有磨平这块顽石的特立独行,人们依然透过这片黝黑探寻着这个美的世界。
(指导老师 徐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