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作文“认识多媒介”导写

作者: 潘军雷

学习了“认识多媒介”一课后,要进行读写结合的写作训练,将本课内容写成作文,归纳总结学习所得,深入认识信息技术如何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那么,“认识多媒介”这个主题应当如何写呢?

一、概念分析

对多媒介的认知应从基本的概念辨析入手。

新媒介是与传统媒介相对而言的概念。新媒介有哪些类别呢?最热门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类平台。微博原本是在博客的基础上建立的,却无意中成为最大的交互平台,微博应用转发的功能,让用户围绕话题交流,又随时产生新的话题。(2)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类平台,这是新媒介中第二大平台,据统计,用户70%~80%的时间都活跃在这一平台。(3)以知乎为代表的知识分享类平台。有一定的用户门槛,但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对多媒介认识越来越深刻,普通的用户也开始入驻知乎。

这段文字采用概念分析和分类思维对“新媒介”进行了说明,并通过与传统媒介的对比,使读者对新媒介的认知更为具体。

二、新媒介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不同,由新媒介组成的多媒介有以下传播特点。(1)传播方式双向化。与传统媒体以星型的结构建立网络结构不同,目前网络用户呈现多状的结构特征,这意味着每一位互联网用户都是一个节点,网络信息会迅速地传播出去。(2)接收方式从固定到移动。过去的网络用户是固定的,并且每一位用户都是网络的精英,此时应用计算机来操作,则受众少,并且计算机是固定的,它不能移动,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十分不便。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普通用户也参与到新媒介中,此时人们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接受网络信息,于是人们在吃饭的时候、乘车的时候等也都能接受网络信息……

这段从新媒介的传播特点谈其与传统媒介的不同,于对比中凸显新媒介的优势。

三、新媒介的运营

新媒介拥有体量巨大的用户,有着相应数量的运营项目,那么新媒介的运营是如何进行的呢?与传统媒介的运营有什么区别?

内容采集。新媒体运营的关键是内容运营,在传统媒体中,通常用户不关心第一家媒体的信息,因为媒体数量不多,所以每一家媒体运营商都有很多受众。而新媒体的受众总量变多,人们就要将需求侧改革为供给侧,即关注受众的信息,了解用户的需求等……

(1)新媒体的关键是内容运营。在传统媒体中,通常用户不关心第一家媒体的信息,因为媒体数量不多,所以每一家媒体运营商都有很多受众。而新媒体的受众总量变多,人们就要将需求侧改革为供给侧,即关注受众的信息,了解用户的需求等……

这段从内容采集的角度对运营商、用户的特征进行了说明,通过对比说明了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不同。

(2)内容生产。生产内容是新媒体运营的关键点,调查和研究锁定用户的需求,然后“炮制”用户喜欢的文章,比如以新用户数量的增长为例,要关注新用户关注和喜欢的话题。也要关注特殊用户群体,比如关注中老年人群体,也会带来不少的利润。

这一段应用了举例的方法,比如举老年人群的例子,展现媒介用户的突出特征。

(3)推广优秀的内容与好的企业。在新媒介的传播中,主动推送、强化产品宣传是一个主要方向。比如针对优质内容或者优秀的企业,就可以这样推广。假设现在有一家烧鹅店,经营相当出色,然而在传统媒介的背景下,这家烧鹅店是不会被重视的,也很难进入传统媒体的关注视野。这时,新媒介就发挥了作用:通过自媒体的传播推广,人们便可以很快看到这家烧鹅店的信息。

这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新媒介在传播推广方面的独特优势。

(4)应用用户互动渠道了解用户需求。虽然应用网络调查的方式能够了解用户的需求,但是用户的需求是动态的,可能今天用户的需求被满足了,明天用户的需求就变化了,那么用什么方式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呢?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了解用户信息,让用户在平台上交互,提出自己的诉求。今日头条与普通用户的微博相比,头条比普通用户的微博推送量要大,这就意味着头条曝光率比普通用户的微博要高,并且头条发布的信息要比微博发布的信息更加多元。然而如果从受众角度区分,微博的内容以短文、图文、视频为主,传递速度快、趣味性强。玩微博的人更注重短时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轻松娱乐,他们更关注热点话题和有趣的段子,乐于评论和转发,以此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

这段通过比较,论证了头条与微博的优点和不足,谈如何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取舍,有理有据。

(5)数据为王。新媒体运营的成败取决于流量,流量为王,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成败是不能靠自己说的,必须用数据来证明。如关注、订阅用户数量,文章阅读数量、转载数量,关注、订阅用户的新增人数,用户转化比例等,最鲜明直观的形式是图表。

本段论证了新媒介运营靠数据说话的本质,让人一目了然。

四、语言表达

文章的语体色彩主要由语言表达呈现的,本文关注的是当下的多媒介传播与社交,也可以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比如,从新媒介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新媒介是为了响应受众的需要而产生的,固然有逐利的一面,但也是创新、创造,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要从思辨的角度看待新媒介。在结尾收束全文的时候,可以从大众文化的视角、批判性的思辨看待新媒介这种新兴事物,既提出它对人们有利的一面,又提出对人们有害的一面,这样利于人们正确看待新生事物。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结尾表达自己对新媒介的预测,比如它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或不好的方向发展,一笔带过、含而不露的表达更能展示人的情感与立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