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靴
作者: 刘柯林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不在其装饰与长度,而在其厚度。
——题记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作,图中除了展现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画技和当时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还有一群不起眼的“小人物”……
船 舵
那是北宋徽宗时的一天,张王氏带着儿子想搭乘最便宜的货船前往都城汴京。摇船翁是个心善的老人,听说张王氏为自己儿子如此奔波,便让他们搭上了自己的货船。张王氏心中万分感激,她与儿子小六踏着一块长长的木板上了船。虽说是木板,走上去有些摇摇晃晃,但张王氏牵着小六,却是无比心安,此时的木板更像一座稳固的大桥。
烈日当空,张王氏盯着滔滔江水,心绪不宁。摇船老伯好心载上他们娘儿俩,她却动了偷船上东西的念头!
原来是因为一双皮靴。
小六是蹴鞠天才,即使刚满七岁,在与成人的比赛中也能轻松破门,这次更是通过县里的选拔进入京城的蹴鞠决赛。眼看离比赛仅剩三天,张王氏卖了嫁妆,勉强凑够去汴京的路费,就差一双能正式上场的皮靴了。
可偏偏这时,张王氏偶然得知她搭上的这艘货船就是卖鞋的。“若能穿上皮靴,小六定能踢出个名堂,一辈子就不会贫苦了。”一生没做过坏事的她,犹豫了……
“娘!刚才掌舵的老爷爷说,这趟船上就有踢蹴鞠的皮靴!”小六兴冲冲地从甲板上跑来,他的话让张王氏慌了神。她看着兴奋的小六和他脚上的破洞草鞋,下定了决心:“生在这样的家庭已经够委屈他了,为他放弃尊严又有什么!”
张王氏将小六哄睡后,蹑手蹑脚地往货舱走去。摇船老伯在午睡,她慌慌张张地找到了皮靴,尺码合适,不大不小,正好!然而返回休息处,准备把皮靴塞进包裹时,她发现包裹里已经有一双皮靴了!
是谁放的?张王氏吓了一跳。摇船老伯说不定要醒了,她来不及多想,赶紧把自己拿的皮靴放回货舱。
桅 杆
看着睡梦中的小六,想起他说船上有皮靴时兴奋的表情,张王氏心底一沉,为了小六的未来,她可以不要礼义廉耻,但小六,总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吧。
她愤恨地拧醒了熟睡中的儿子,小六哇哇大哭,但她什么也说不出口,想到方才的所作所为,自己哪有脸骂他?
“要过桥了!要过桥了!放杆!放杆——”听着船夫的吆喝声,张王氏也不禁探出头来,望着倒下的桅杆,“嘭——嘭——”张王氏内心好像也有一根杆倒下了。她看着桥上熙熙攘攘、热闹繁荣的景象,心想:正所谓“无奸不商”,又有几人的秤不是缺斤少两的呢?
日升日落,这一路几次想开口,可直到汴京,她也没有开口。包裹里的那双皮靴也没人提过。
渡 口
来到最后一个渡口,船靠岸了,汴京到了。这双皮靴若真带走了,儿子这辈子都抬不起头了,这双皮靴,一定要留下!
下船前一刻,张王氏鼓起勇气,紧紧抱着包裹,领着小六径直向掌舵老伯走去。
“老伯,这皮靴是……”
“我听到你们娘儿俩的谈话了,变卖家当就为了给孩子谋个出路,真是不容易。有一天傍晚趁你们到甲板活动时,我往包裹里塞了一双皮靴。”
张王氏感动得说不出话,随之而来的是愧疚:原来这双皮靴不是儿子偷的,差点误会他了。
正当张王氏欣喜之际,老伯却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你的鞋也破了,等攒够了钱,也给自己买双新的吧。你陪孩子的路,还长呢……”
母子俩走在木板上,与来时一样,感到无比安稳。木板虽不宽,却比闹市中承受了过多压力的大路稳固多了。
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
指导老师 姜 清
◢ 推荐语
文章以皮靴为线索,以信任为主旨,双线交织,情节波澜起伏,构思非常巧妙。故事借用人们熟悉的《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为题材,虚构图中“小人物”的故事,让故事的意蕴有了无限张力。除了信任,我们还可以读出母爱、仁义、真情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