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学写读后感
作者: 谢高通单元要求
1.通过研读作品,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点”,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2.要做到感从读出,读有深度,感有厚度,读感结合。
3.探索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要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历来印证感受,深化理解,养成“读、思、写”结合的习惯。
写作指导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在深入领会作品精神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看法、表明见解的一类文章。简言之,读后感就是阅读文章或整本书后得到的启发或形成的独特的观点。可见,“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深化和升华。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感受独特、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读后感呢?
一、读得充分,读得深入,阅读有方法,读思要结合
“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必须对原著精研细读,反复揣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其主旨,体会其精妙细节,感受其写作特色,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当然,阅读要有方法,要有意识地关注作品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等,才能读深、读透,读出韵味,为写读后感奠定基础。如阅读《西游记》,可以采用跳读的方法,将与孙悟空相关的情节进行纵向联读,通过探究孙悟空的成长过程,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又如阅读《朝花夕拾》,可以按照体现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不同时期的生活这一原则,选择作品进行分类阅读,思考其人物形象,探究其人生选择背后的原因,进而获得深刻的启示。
二、感从读出,选好“感点”,写好感想,读感要结合
“感”是“读”的深化和升华。阅读的感受有很多,但写读后感,不能面面俱到,要先在深入领会作品的基础上,梳理出“感点”,即阅读作品后形成的个人观点,再精选自己感触最深、最值得和别人分享的“感点”。当然,选定的“感点”,可以是对作品主题的阐释和拓展,也可以是对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人物或一个情节的引申与研讨,还可以是对自己影响深远、富含哲理的语句的反思和迁移。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战胜死神的几个情节塑造了一个坚忍顽强、理想坚定的英雄形象,让人充满敬意,而保尔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的经典名言更是给人以力量,催人奋进。
三、紧扣“感点”,精准拟题,引议联结,思路清晰
写读后感时,题目要紧扣“感点”,建议正副标题相结合。如《挑战自我不言弃,逐梦青春勇向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正标题直接点明中心,副标题表明所读之书,这样的题目主题鲜明,让人一目了然。
具体行文时,一般可以采用“引、议、联、结”的思路,有序展开。首先,引述原文要适当,既可以对感触深刻的内容直接引述,也可以高度概括原文后间接引述。需要注意的是,“引”要精简,要有针对性,做到“引”为“议”设。其次,议论分析要紧扣“引”,即议论引述材料给自己感触的原因,并形成自己的“感点”。再次,联系实际呼应“引”,这是写读后感的关键,也是写作的主体部分。联系实际分析时,既可以针对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或热点事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相关经历或阅读积累,但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要与前文的“引”相呼应。最后,总结归纳升华“引”。结束语既可以回应开头,强调“感点”,也可以拓展引申,升华“感点”,还可以表明决心,发出号召。这样行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此外,还有一种是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观看电影或电视剧后写下感受、想法或启发。观后感与读后感类似,重点都是“感”,不同的是“感”要紧扣“观”,“感”由“观”生,“感”也要联系实际,做到“观”“感”结合。
总之,要写好读后感或观后感,一般要进行这样的整体构思:确定“感点”——适当“引”述——分析“议”论——“联”系实际——总“结”升华。具体行文时,要以“感”为主,结合阅读或观看的体验和生活经历,基于最有感触的“点”,在叙议结合中表达见解,分享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