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外婆学打糕
作者: 李克盛外婆家老屋摆放着一架大石磨,坑坑洼洼的磨身尽显岁月的斑驳。石磨大多时候是静默着的,只有当新年来临或其他喜庆的日子将近时,才骨碌碌地滚动起来。
外婆说:“糕,高,步步升高,愿我们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村里人不去外面买糕,觉得市场上的糕都是用各式打糕机械做的,用石磨做出来的糕,才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所以大家都爱到外婆家打糕。
村里人在喜庆的日子前,都要找外婆打糕。外婆说,食材要精选圆润白胖的糯米,再将其与籼米按照比例掺和。我会帮着外婆拣出米中的杂质,将混合米倒入院里一口陶制的大水缸中。浸泡米要用井水,这样蒸煮出来的糕才更软糯。因此,我用大木桶从前院的老井里提水,倒入缸中。米要浸泡20个小时左右,吸饱水分,才能彻底“苏醒”,再用篾丝箩筐将其挑到门前的溪流处淘洗沥干备用,这样的米做出的糕口感爽滑细腻、筋道、嚼劲足。
推磨是个力气活儿,需要二人配合着转磨,有一人用力稍不均,就可能使石磨失去重心而倾斜。我跟着外公在磨担上推,外婆喂磨(坐在磨架上添米)。喂磨是个技术活儿,得掌握好磨担转动的时间空当儿。外婆不言语,只和转动着的磨默契配合着。
“吱吱呀呀”,石磨欢快地响起来,碾米的声音此起彼伏,洁白的米浆从石磨口“哗哗”流出来,刚与柔的交锋,成就了米浆的细腻与柔韧。外婆让我把凝结成块的米浆揉成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捏成一个个小糕团。我将糕浆抟成半球形后,用粑粑脱(一种木制模具)压制成型,做出荷花、鲤鱼、五福、如意等形状的糕,再在糕体中心点个红点,期望日子红红火火。外婆说,这些传统的图案寓意着吉祥。
打糕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蒸。蒸糕需要耐心,外婆在灶间忙活,我在灶台上添柴,把一锅水烧开,等着米糕上笼蒸。蒸笼是篾制的底大口小的空心圆锅圈叠加起来的,每一层蒸笼下面都插入竹制网格垫板。外婆让我在蒸笼垫板上铺一块干净的白纱布,先放一层筛过的粗粒米粉。她说,这样蒸透气性好,又不粘连。猛火一起,蒸笼里雾气腾腾,等糕蒸透,我再将蒸熟的软糯的糕放在竹篾簸箕上晾干。
石磨、团糕、压模、蒸熟,打糕的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一出锅就俘获了人们的味蕾。石磨的糕把米的纯粹本味牢牢锁住,咬上一口,淡淡的米香充溢鼻腔,软糯的口感在唇齿间蔓延开来。
用古法打糕,是对食物的一份尊重,也是对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今打糕已超脱了美食的层面,与喜庆相联,成为家乡的一种民俗符号。
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
指导老师 侯守斌
◢ 推荐语
开篇由石磨引出打糕,然后集中笔墨描写“我”跟着外婆打糕的过程,既有外婆的心灵手巧,又有“我”的参与。外婆的糕飘着诱人的米香味儿,寄托着普通民众最质朴最赤诚的心愿。而“我”在外婆的悉心指导下,也感受到民俗传承中的文化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