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怎样选材
作者: 余艺芳单元要求
1. 怀一颗敏感的心,善于从生活和作品中积累素材。
2. 树立中心意识,学会围绕中心选择、安排材料。
3. 明确选材三要点,材料要典型、真实和新颖。
写作指导
如果说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选材则是构建文章的血肉。对于作文选材,鲁迅先生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梁实秋认为,“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妥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词字,统统要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芟除枝蔓之后,才能显着整洁而有精神”。
可见,合理的选材对于作文的撰写、思想的表达非常重要,那我们如何有效选取、妥当安排素材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广阔的生活和丰富的作品中积累材料
中学生的写作内容,大多源于日常生活。一花一草一枯荣,这是自然生活;父母之恩、手足情深,这是家庭生活;同学相处、学习之旅,这是校园生活。日常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莫怀戚从散步这一日常小事,抒发对亲情与责任的思考;史铁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感悟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萧红回首童年生活,写出了呼兰小城的社会百态……所以,一定要怀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从生活的海洋中撷取晶莹的浪花,为写作做好材料储备。例如,窗外的一抹绿、妈妈用心熬煮的一碗梨羹、楼下包子铺老板暖心的言行、老师给“我”写下的一段作文批语等,都可能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感悟。
同时,我们还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丰富的作品中积累写作素材,正如沈从文所说:“写小说应看一大堆好作品。”写作文亦是如此,去阅览图书、报刊上的优秀文学作品,去观看经典影视节目、舞台戏曲等,可以从众多形式多样的作品中,观察不同时空的生活面貌,体悟精神世界的韧性、广度和深度,积累写作素材。
二、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要想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我们就要学会围绕中心有的放矢地选择和安排材料。
首先,我们要选取能够突出文章中心的典型材料。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最能突出中心思想,反映人物或事物主要特征的材料。以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作者魏巍在创作这篇作品前,在朝鲜前线做了3个月的采访,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他先是选取了20多个他认为生动的例子,写了一篇题为《自豪吧,祖国》的通讯。但这篇通讯的效果并不好,“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后来,他只选取了3个典型材料来写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品质,最终成就了一篇影响巨大、传诵广泛的优秀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可见,写作前,一定要占有大量素材并精心选择素材。

其次,我们还要注重材料的详略安排,与中心思想有密切联系的内容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则略写。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鲁迅在文中写了7件与阿长相关的事,但详略不同:对阿长的“切切察察”、爱告状、睡相不好等事件略写,而把吃福橘、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这3件事详写,尤其是给“我”买《山海经》,用了浓重的笔墨进行叙述。原因是这3件事最能突出中心,最能体现阿长对“我”的关爱,以及“我”对她的怀念之情。
三、材料要典型、真实和新颖
“材不在多,典型就行”,选材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或事物本质的材料,从而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和共鸣感。如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紧扣母亲的性格特点来选材:为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重点写母亲每日劳作、为家人做饭织布等;为突出母亲的爱憎分明、刚毅倔强,重点写母亲同情贫苦人民、在地主欺压下坚持送“我”读书等;为突出母亲识大局,重点写母亲支持“我”的革命事业。通过多个典型事件,呈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这是对材料的基本要求。写作中,材料要有真实的情节和真实的情感,不生编硬造,做到写真事、抒真情。叶圣陶认为,好文章要“诚实”,“自己发抒的文字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鲁迅也提倡写作要有真意,去粉饰。
此外,选材新颖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写作时,我们要尽量选择那些有新意的材料,避免陈词滥调,如雨中送伞、拾金不昧、生病送医等老旧素材。多用心留意生活,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努力寻找、思考生活中常被忽视或未被充分探讨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