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进青团里的温温情
作者: 赖雨彤堂姐打来电话,说家里又开始下雨了。想象着家乡绵绵的阴雨和湿润的泥土气息,我知道,清明再一次临近了。
关于家乡清明的记忆,总与艾草紧紧缠绕。老家门前有一块草地,草地边上种着一丛艾草,浅绿色,近闻有苦香。雨季正是它们舒枝展叶的好时节,吸吮着雨水,旺盛生长。每到这时,爷爷就会将鲜嫩的艾叶摘进竹篮子里,等我们回来一起制艾香、做青团。
制艾香的工艺是很烦琐的。我常常看着爷爷将晒干的艾叶细细捣碎,然后加入各种中药磨成的细碎粉末,反复搅匀后加入蜂蜜,揉成型。在清明节夜里,爷爷会在每个房间点上艾香,说逝去的亲人可以寻着艾香来探望我们。
相比于制艾香,包青团倒是格外吸引我。做青团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我们中,揉成团。淡绿色的青团皮中有时还夹杂着细细的蜷成一团的艾叶,实在是其貌不扬。

爷爷会用他有力的大手不停地揉着面团,换好后,分成一块块的,放到桌上的大盆中。我和堂姐就会停止打闹,开始认真包青团。家乡的青团只有花生芝麻馅的,令我有些疑惑,这种馅固然好吃,可年年吃不会腻吗?我也曾心血来潮,偷偷地在其中一个青团里放了一颗糖,再小心地包上花生芝麻馅。堂姐只是看着我笑,手上麻利的动作未曾停正。
青团包好后,我们几个孩子就会趴在灶台上,目不转睛地看着青团一个个被放进竹笼屉里,开始大火蒸制。火光映红了我们的脸颊,也把整个屋子照得亮堂堂的。奶奶在灶台边守火,笑着对我们说:“小心别把脸掉进蒸锅里去了哟。”锅中的青团在腾腾升起的白雾中渐渐溢出艾香,慢慢披上成熟的深绿色衣裳。它们的肚子里装满了温情,一年一次的温情。
后来我满怀期待地寻找那个带糖的青团,却未能如愿,想来在蒸制过程中,糖果融化了。青团中的糖会融掉,可花生、芝麻不会,它们不管蒸多久,都安静地守在青团里。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为何老家的青团馅始终如一了:年年包青团的人没有变。亲情,亦如这不变的馅料,亘古长存,岁岁绵延。
广东省深圳市博雅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陆巧伶
推荐语
习作借清明时节家乡做青团等习俗传递真挚情感。开篇以电话引入,自然带出故乡清明节与艾草的关联。制艾香、包青团的过程描写细致,将爷爷的动作、一家人的互动生动展现,画面感强。独特之处在于通过“青团馅始终如一”,引发“年年人常在”的感悟,升华了“亲情恒常”的主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cz202506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