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流芳
作者: 牟维和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盛大的蛇年春晚在让观众感受到欢乐年味的同时,也让众多非遗元素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打铁花、剪纸、秧歌舞、戏曲、北京中轴线各类非遗技艺和资源巧妙地融入舞台中,将东方美学的底蕴无比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非遗是历史的回声,也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更是华夏儿女共同的记忆与财富。让我们携手走进非遗的世界,聆听那些古老而生动的故事,感受传承之美。
请以《 之美:我与非遗的故事》为题,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或观察,讲述一个与非遗相关的故事。
写作指导
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美”和“故事”。作文需要围绕非遗的美,以及“我”与非遗之间的故事展开。在写作时,要明确所填之“美”是什么类型的,在补全题目时,可以结合自己对非遗的理解和体验,从一个具体的角度进行补题,如“剪纸之美”“苏绣之美”“传承之美”“匠心之美”等,并结合个人经历或观察,讲述自己与非遗相关的故事,体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选材:选材要围绕非遗进行,可以讲述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参与非遗活动的经历,或者记述对非遗传承人的访谈等,表达对非遗技艺的敬畏之心、对非遗传承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构思:在构思时,可以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可以先描述与非遗的初次接触或深刻感受,再回忆具体的故事情节;也可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对非遗技艺及其历史背景的介绍,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立体,文化气息更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是芦苇的古称。在我的故乡马踏湖畔,有一方两万余亩的芦苇天地。漫长的岁月中,这里芦“波”荡漾,苇编技艺代代相传,湖区人民也靠其养家糊口。
马踏湖,素有“北国江南”之称,传说春秋时期齐桓公会集诸侯于此,聚兵列阵,马踏成湖,因此得名。秋风习习,正是芦苇收获的时节,湖区风貌已从夏日碧波荡漾的青纱帐转变为清秋金黄摇曳的锦绣帷。
我来到湖区附近的田氏苇编工作室。这里苇香氤氲,架子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苇编作品,朴素却不失雅致。苇编非遗传承人田师傅正在构思一件新作品,他先用篾刀剖开苇秆,然后把苇条交叉铺成“井”字,随后挑压交织起来。苇条在他的手上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苇编筐逐渐成形。看到这里,我手痒难耐,鼓起勇气问:“田叔叔,我能试试吗?”
田师傅放下手中的活儿,抬起头,笑呵呵地冲我招手:“那就来试试吧!”我照葫芦画瓢,跟着田师傅做起来。可奇怪的是,在他的手里,柔韧的苇条在翻飞间逐渐舒展成细密的经纬网,而我的手指却屡次与苇条较劲,刚压住左边,右边又不听话地翘起来。芦苇断茬扎在掌心,还划出了一道浅浅的口子。
我不服气地问田师傅为什么会这样,他却只是神秘地在我耳边说了四个字:“熟能生巧。”随后解释道:“别小看这些小小的苇条,里面蕴含的门道可多得很哩!手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成,你需要潜心学习技巧,多加练习!”我很惭愧,听得直点头。在田师傅的点拨下,我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件苇编作品一一一个小盘子,虽然看起来有些粗糙,但我仍旧对它爱不释手。
‘不要小看我们这苇编,它还能出口赚取外汇呢!”田师傅见我如此痴迷,便接着介绍,“靠自己的手艺赚钱,把苇编技艺发扬光大,把苇编产业做大做强,闯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道路,这是我们湖区所有人的追求….”
正当我听得出神时,附近一位大妈提着成品来交活儿了:“田师傅,给俺验验货,这个星期的任务刚完成,这不,又接到个国外的大单子!”她皮肤黑,但挡不住满脸的喜悦与自豪。田师傅笑着说:
“这就是咱们这里最新摸索出的致富之路,村民们还编了一段顺口溜:‘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苇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
我感慨万千,正是这些手艺人的坚守,才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目前,苇编技艺已成为马踏湖一张亮丽的名片,逐渐走向世界的舞台。正可谓:
苇编之美,经纬交织,传承百年匠心;非遗之缘,岁月流转,续写一方情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点 评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思考,成功地将非遗苇编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引用《诗经》中的名句,巧妙地将芦苇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赋予苇编技艺深厚的历史底蕴,紧接着将苇编技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展现了这一技艺在湖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文中既有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介绍,又涉及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等话题,既有文化深度,又有现实意义,是一篇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匠心之美: 我与非遗的故事
岳潇婵
我本是深山中的一根翠竹,每日静听风儿低声细语,闲观山头云雾缭绕。直到一场春雨过后,阳光洒在我身上,一位老匠人走进山林,轻轻抚摩了一会儿我翠绿的衣衫,而后将我带回了他的家。自那天起,我便与老匠人开启了一场奇幻之旅。
他的小木屋很朴素,充盈着淡淡的竹香与桐油味。木屋虽然不大,但是墙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油纸伞,漂亮极了。我心生好奇:我是不是也会变成古朴淡雅的油纸伞呢?
但我没想到这个变身过程是如此艰难。经历水煮日晒后,老匠人用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娴熟地将我劈成细条,打磨光滑,再把我放在微火上烘烤,不时转动我,只为赋予我足够的韧性,以便接下来进行制作。虽然这个过程并不好受,但我仍暗自期待,不知经过这番雕琢,我会以何种面貌重现。
烘烤过后,便是弯曲塑形。老匠人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把我细细的身躯弯曲到理想弧度,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接着,他拿起砂纸,在我身上来回摩擦,直到我变得光滑细腻,没有任何毛刺。最后,经过钻孔、穿线,我那些细长的“竹躯”又被组合在一起。
经过这一道道工序,我从一根竹子摇身一变,成了一把伞的骨架。紧接着,老匠人在我身上抹上了天然植物胶,拿出一张轻薄的圆形宣纸,小心翼翼地粘在我身上。粘好后,他先是在宣纸上涂了一层淡雅的黄色,然后又装点上粉红色的花朵。待颜料干透,老匠人端来一碗桐油,用刷子在宣纸伞面上轻轻一刷,桐油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刷上桐油后的宣纸仿佛一件做工精美的雨衣,可以遮风挡雨。等桐油晾干后,我和宣纸便一起凑成了一把精致典雅的油纸伞。
此后,我这把油纸伞被挂在老匠人的木屋里,每天目睹他精心制作油纸伞。在这里,我深切感受到老匠人对非遗技艺的执着守护与满腔热爱,也领略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我坚信,这项珍贵的油纸伞制作技艺定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点 评
习作通过物的视角,即一根翠竹的自述,生动展现了非遗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及其背后的匠心之美。作者巧妙地赋予竹子以情感和思想,使得整篇文章充满生动的画面感和真挚的情感。结尾借竹子之口,传达了“我”对老匠人及非遗技艺的敬佩与赞叹,使得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深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cz2025062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