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福”字有意思
作者: 张博文汉字如舟,载着华夏文明驶过千年长河。当“福”字化作一朵浪花跃入眼帘时,那些镌刻在春联上的“五福临门”,回响在寿宴中的“福如东海”,便如檐角铜铃般在记忆深处叮当作响。这个方寸之间的汉字,为何能叩击千年时光?因为当笔墨在红纸上涸出圆满的“福”字时,我们供奉的不仅是汉字本身,更是血脉里跳动的文化基因。
小时候常听爷爷说:“古代有田种、有衣穿就是福啊!”现在虽然不用种田了,但除夕时爸爸总要把“福”字倒贴在门上,笑着说:“咱家的福气到啦!”
如果你穿越到三千年前的商朝,会在龟甲上发现一个有趣的符号:左边像摆满祭品的桌子,右边像双手捧着酒坛。这就是最早的“福”字。原来古人认为,把美酒献给神灵,就能换来福气,就像我们过生日要吹蜡烛许愿一样!
这个承载文明的字符有着千面风华:在青铜礼器的浓郁酒香中,“福食”“福酒”承载着先民对神明的礼敬;在唐宋仕女的盈盈一拜间,“万福”之礼凝固成礼仪之邦的优雅符号;当它跃上东南沿海的地图,“福建”二字便成了有福之地的奢华名片;元朝重臣福寿之名,更让这个吉祥字眼在人伦血脉中代代相传。“福”字始终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文化温度,如同春日细雨浸润心田,又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
“福”字凝聚着中华文明对美好的永恒追求。充满智慧的古人用“福星高照”“厚德载福”等典故丰盈其意,又以“粗蛎能甘,纷华不染”之语升华其境界,更有诗句传颂:“布衣得暖真为福,千金平安即是春。”这个字深深扎根在民间:火红春联上的福字、贺岁红包里的福运、团圆糕饼印的福纹…都是中华文明基因的生动载体。“福”承载着人们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对幸福虔诚的热爱与追求,如同不灭的星光,千年流转间始终温暖人心一游子望见窗前的倒“福”便知归途,学子摩挲书卷上的“福”字顿生勇气。这正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福”字更凝聚着中华文明独特的哲学智慧。老子在《道德经》中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福祸相生的辩证关系。这种智慧也渗透在民间谚语中:“福无双至”的谨慎与“祸不单行”的警醒彼此映照;“天有不测风云”中的敬畏与“人有旦夕祸福”中的豁达相得益彰。更令人动容的是,老百姓用“塞翁失马”的寓言将哲理化作生活智慧,当老者面对失马之祸仍能预见福泽,这份从容恰是对“福”最透彻的领悟。
相传古时某渔村遭遇大旱,村民饥寒交迫。青年阿富每日将捕到的鱼分给乡亲,某日将金鳞大鱼的鱼头送给盲眼婆婆。次日婆婆化作东海龙女,赐福道:“诚心饮三口海水,便能解困厄。”村民尝试后果真天降甘霖,荒田涌出清泉。自此每遇难关,人们便面向东海饮水并祈愿,“福如东海”的祝福由此世代相传。这让我明白,真正的福气不在索求,而在给予。就像校门口的志愿者,总是风雨无阻地在斑马线两端护送着学子的安全,原来能帮人就是“福”。
这个“福”字竟是如此有意思!它不仅仅是汉字,更是中华文明衍生的幸福与吉祥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历久不衰的美好见证。此刻提笔写“福”,心中漾起春风般温润的暖意。这个字把先民的虔诚酿成横竖撇捺,让五谷丰登的期盼在每一个笔画里抽穗扬花。真正的福气不在掌心,而在如雄鹰追逐朝阳般的翱翔中。当我们的脚印与祖辈的祈盼重叠,方懂得这方寸之间,藏着华夏文明最动人的心跳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指导老师陈明慧
下期话题一:突破

最大的牢笼,不是外界的枷锁,而是内心的设限。敢于突破,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发现更广阔的世界。请以“突破”为话题,写一篇千字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下期话题二:世界赠予我
歌手王菲在2025年春晚演唱了一首《世界赠予我的》,引起广泛共鸣。这首歌被视为献给无数平凡奋斗者的礼物,歌词如“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充满哲理,让人们生出多种解读。请你根据自已的思考,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千字文,文体不限。
投稿邮箱:zwbjb@126.com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cz2025062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