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动容的汉字
作者: 李晨媛题目预测
汉字源远流长,由先人对生活缜密细致的观察与描摹而创造出来,具有生动而独特的画面感。在浩瀚的汉字世界里,有哪些汉字令你动容,令你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请以“让我动容的汉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②内容具体,积极向上,有真情实感;③书写规范、美观,卷面整洁。
写作指导
这道文题的关键词为“动容”,以“汉字”为载体。通过汉字背后的故事,来体现出令你动容的温暖与美好,是文章的写作重心。所谓“动容”,是指一个人内心因受到某人某事或者某物的触动,而心生感动。写作时,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撷取能够真正打动我们的人、事、物,并与让我们动容的汉字相联系。
比如,这个汉字可以与一个人相关。想一想,在什么情境下,你遇到了什么样的人?他做出了什么样的举动,打动了你?将他的行为与这个打动你的汉字建立联系,便是掌握了汉字背后的内涵或意义了。
让我们动容的人、事、物不仅仅是在外感官上的愉悦,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行文时,应注重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让我动容”的时刻,写清楚动容的理由或来历。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汉字,应与你叙述的事件之间有真正的关联,能体现你最想表达的文章主旨。
教师下水文
让我动容的汉字
李晨媛
人间山河岁月长,最让我动容的汉字,莫过于“愿”字。
愿,字形从心,原声,指老实、谨慎,始见于《说文解字》小篆,也见于《诗经》等先秦著作。常用义为愿望,还表示愿意、祝愿,又表示愿心。中国人的骨子里,自古便有一种“愿”的情节。
我关注到这个汉字,源自对北朝民歌《木兰诗》的品读。执教以来,我曾多次带着学生学习与共赏这首诗歌,木兰的英雄气概与女儿情怀,打动了许许多多学生。然而那一次,当我尝试着运用“愿”字来以字解题时,竟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愿”字,以“心”为底,它承载的,正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企望与感情寄托。在《木兰诗》里,旗帜鲜明地呈现出木兰的两大愿:一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两个看似寻常的“愿”字,竟成为木兰一生的写照。军情紧急,木兰辞别故里,替父从军;得胜归来,木兰愿做回自己,戎装换红妆。在这两次抉择中,我都看到了一个义无反顾的木兰,她的愿,始终是先为家、为国,再为自己。从小我到大我,那是最坚定、最执着,也最动人的心愿。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
小时候,愿考试得满分;长大后,愿事业得成功……其实,这都不算真正的愿。因为真正的愿,应该像千年前那个在镜子面前,坚定地抹去红妆,戴上盔甲的女子一样;真正的愿,首先想的从来都不是自己,而是他人。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与“愿”有关。选材很小,文字也很浅显,连愿的内容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愿母亲多喝水。在母亲经历了一场重病之后,我分明感受到她仿佛变“小”了,而我则切切实实地“长大”了,为她缴纳费用,端水帮她擦洗,做着曾经她帮我做过的事情,如今她是那么依赖我,听我的话,但也有一些事情例外。
比如每天让她喝用红皮花生衣煮的水,据说这种水最能补手术之后的气血不足,偏偏母亲不喜爱这味道。母女俩总是“讨价还价”,童年时的画面好像又在上演,只不过不爱喝水的人从扎着小辫儿的我,变成了满头白发的她。
后来啊,我发现,让母亲特别积极、特别主动多喝水的秘诀,其实特别简单,并不是我告诉她,这种水喝了对她有多么好,而是告诉她这水喝下去,对我有多么好。于是,她瞬间从一个讨价还价、不爱喝水的小孩,变为每天早早起床,烧好一大罐红皮花生衣水的大人,给自己倒上一杯的同时,总是不忘倒一杯送到我面前;从我反复跟她强调要多喝水,变成了她时时提醒我要多喝水。
现在想来,这种愿,不正是母女间弥足珍贵的亲情吗?虽然愿的对象仅仅是一杯水,但这杯水中承载的柔情,却胜过世间所有繁华。
忽然,《如愿》的歌声飘至耳边,我猛然省察,原来,人世间最美好的正是“愿”字,那是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学生佳作
让我动容的汉字
胡珂睿
岁月之羽,轻抚过时光的溪流,泛起点点波澜。我漫步在记忆深处,寻觅着过往的点滴,忽然心中一喜:我又想起了那个令我动容的汉字——“淡”,它是一门处世绝学,一种人生态度。
小时候,我喜欢踱步于青石古巷之中,看行色匆匆的人们,赏古香古色的风景,吃特色美食,感受人间烟火的热情。然而在这和谐热闹的小巷中,有一位冷淡的老板,她总是面色平静,很少露出笑容。于是我每每路过她家的包子铺,便会下意识绕道而行,哪怕闻到缕缕香气,也会不屑一顾。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眼里只有功课和作业,逐渐淡忘了小巷,直到有一天不经意间,读到陶渊明的“园日涉以成趣”,方忆起我的心之安处——青石古巷。再次步入古巷,是在一个有着雾霭的清晨。小巷变了模样,古朴的店铺大多在翻新,只留些粉碎的瓦片兀自落在地上。春红已谢,脚步声稀疏,记忆中热闹的巷子显得孤独而寂寥。
正在失望之时,我瞧见那家包子铺竟然还透着隐约的微光。走进去,老板正坐在小凳上悠闲地品读着一本书,匆匆岁月在她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让她头发花白,眼角也布满皱纹。但她品读书籍的画面却是那么从容淡然,唯美恬静。

我与她攀谈起来,原来她年轻时丈夫就去世了,后来儿女长大了,外出打工,很少回家,她便在小巷里开家包子铺消磨时光,安度晚年。她说:“古街开发,老街店铺大多翻新,但于我而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坚守初心,揉出最筋道的面粉,便是我的不变应万变。再华丽的装潢,都不如用心做好一个包子。”
她说话时的语气仍然淡淡的,我却眼酸了。曾经年少的我,因她的沉默误会了她,现在的我读懂了她的乐观淡然和对巷子炽热的爱。岁月匆匆没有打乱她原有的生活节奏,四季更替亦不能左右她坚定如初的选择。她活在人世间,守着本心,守着包子铺,以质朴去温暖每一个人。
那一刻,她手中的那本书《平淡生活里的光》,肖复兴笔下的那个“淡”字,就这样随着她恬淡的面容,走进我的心中,令我动容。自此之后,我由衷地爱上了“淡”这个字,也明白了在生活中应像她一样,不论世事如何纷扰,都要学会看淡,让心灵纯净,心态平和。看“淡”生活中的一切坎坷崎岖,且行且知且从容。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点 评
这篇文章在开头即点明了主题,“淡”是一门处世绝学,一种人生态度,通过讲述青石古巷中一位坚守自己店铺的老板,以“不变”应“万变”,在种种生活磨难和时代潮流的变迁中,仍能够恬淡如初,坚守初心,体现文章的主旨。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份“淡”,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既有“我”对老板前后认识与态度的对比,也有老板守着自己朴素的店与其他人纷纷翻新店铺、迎合潮流行为的对比,同时,文章结尾巧妙地以老板阅读的书籍,呼应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