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盘谷记(节选)

作者: 梅曾亮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① 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 ② ,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

① 謦欬:咳嗽。轻者为謦,重者为欬。② 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③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译文]

大约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延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随着山势倾斜。(大谷)形状像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积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民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登山顺着城墙回来。这时暮色加重,月光遍布谷中,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点悟]

《小石潭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找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现小潭清幽的美景。同为写景的游记,上文也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由归云堂到卢龙山,再由卢龙山到登山循城而归,讲述了发现小盘谷的经过,刻画了小盘谷的优美景色。作者描写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借鉴。

(李 云 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