藐视李白的狂人

作者: 张子健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李白则是屹立于高峰之上的一位旷世奇才。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冲天才气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在当时俘获了无数崇拜者,就连身居高位的老诗人贺知章都对他赞誉有加,称他为从天庭贬下凡界的“谪仙人”,可见李白人格魅力之非凡。

可偏偏有一位狂人,对天才李白不仅没有高看一眼、厚爱十分,还让他受了冷遇。这位狂人名叫李邕,现在估计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即便有些人听过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李白的一首诗《上李邕》。

李邕是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因出任过北海太守,又被世人称为“李北海”。他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善是唐代著名学者,为官遭黜后,专心研究学术,曾为《昭明文选》作注,深受唐高宗李治赞赏。李邕天资聪慧,加上文学世家的熏陶与培养,少年成名,博学多才,尤其写得一手好字,是大唐红极一时的书法家。

李邕如今虽然名气不大,可在当时却是大唐顶级的文化名人,不知多少人想求他的一幅字而不得。据《旧唐书·李邕传》记载:“邕……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以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百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李邕不仅书法水平极高,而且颇具商业头脑,靠着写碑文赚了个盆满钵满。如果当时有个“大唐作家收入排行榜”,想必李邕一定会名列前茅。

天才往往有狂傲之气,李邕也不例外。凡是遇到看不惯的事情,李邕都会仗义执言,即便得罪权贵,也无所畏惧。武则天当政时,当时担任八品小官左拾遗的李邕曾当着她的面,公开指责其心腹张昌宗兄弟以权谋私。武则天虽然有所不悦,但心胸宽广,还是接受了他的批评。

李邕的才情和傲骨名满天下,让年纪轻轻的李白也为之折服。开元初年,刚刚走出蜀地的李白来到渝州(今重庆市),特意前去拜访时任渝州刺史的李邕。

一向喜欢结交文人名士的李邕在州衙客厅里接见了李白。经过一番交谈,李邕觉得眼前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恃才傲物,口出狂言,动不动就将自己比作管仲、诸葛亮,因此十分不悦。恰好此时下属来通报一件急事,李邕便借故离开,匆匆结束了此次相见。

李白何许人也?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自喻“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自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心高气傲的李白如何能忍受这种冷遇?回到客栈后,李白在激愤之中提笔写下了这首《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满含怨气,处处透露出一种“战斗气息”。全诗一开始就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表现出自己无与伦比的才能和冲天直上的凌云壮志。即使出类拔萃,自己也常常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世人听到他惊世骇俗的言论后无不充满轻视与冷笑。这里暗指李邕和那些俗不可耐的世人眼光差不多。最后一句更是直抒胸臆,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大名鼎鼎的李邕:伟大的孔夫子(唐太宗诏尊孔子为宣父)尚且知道后生可畏,你又有什么资格轻视我这年少之人呢?

这首诗把李白心中的气愤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非常解气。但实际上,年少轻狂的李白还真是误会了李邕。李邕并非小肚鸡肠之人,更不会轻视后生,他曾与年轻的杜甫交谈甚欢,也曾作赋勉励还未走入仕途的高适,还邀请崔颢到府中做客。二李的相见不欢更多是因为性格不合,李邕虽然十分狂傲,但他并不喜欢夸夸其谈的年轻人。他误将李白归为此类人,所以才有所怠慢。不过收到这首诗的李邕,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不仅没有因为李白的无礼而生气,还托人给李白带去川资路费作为补偿。

李白与李邕都是天才,同为狂人,算是不打不相识。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与李邕在济南郡再次相见。此次相会,两人相谈甚欢,成为惺惺相惜的知己,弥补了第一次见面后留下的遗憾。

后来,李邕被奸相李林甫设计残忍杀害。李白专门写诗悼念这位令人尊敬的文坛老前辈,大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感叹一代巨星竟如此陨落,令人唏嘘!

点 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根据固有经验形成刻板印象,从而以貌取人、因言废人,即便是李白和李邕这样的天才也会犯这种错误,甚至差一点因此相互错过、遗憾终身。无论是识人还是做事,我们都不能凭借经验轻易下结论,否则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而是要多听、多看、多思,努力透过现象看本质。

上一篇: 怎么收集作文的素材
下一篇: 雨水润初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