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 痕

作者: 高笙语

听村里老人说,我们这里有位说书人,八十岁方从业,七八年来,他只说一段故事。当初,战乱刚过去,他那故事还算有吸引力。现在,除了一些孩子,再没人听了。

我见过那位老人,在没了篱笆的院门前。

老人有模有样地甩甩胳膊,袖口垂下,他张口开讲,那段故事便又随着沙哑的嗓音在村里飘荡着。

当年有这么一位少年,十五的年龄,即将穿上婚服,却被迫披上战甲,奔赴战场。那时候的生活哪有现在安逸,让你走就得走,回家的日期更是没个准信儿。他就这么随着队长走,随着军队走。仗打到哪儿,士兵就跟着走到哪儿。每打完一仗,队长就对他说:下一场打胜了,记军功,赏官位,风风光光地办庆功宴!

他拿到军功了吗?一个孩子问。

没有。但他每次休息时都写家信,写给年迈的父母,写给刚定亲的未婚妻,写他又打了一仗,他有可能要升官,他快要回家了。可是,这仗打起来没完没了。一次在战场上,为了救队长,他的右臂上生生被砍出一条长长的口子。你们说,他算不算英雄?

算!孩子们答。

可他总也没等到允许他告病还乡的军令。他就一直写,让书信代自己回家探亲。他细数着每一个未与家人团聚的节日,细数着每一个在战场上死里逃生的瞬间。紧张、思念、死亡……这些在他热切的心上刻出一道道疤痕,直到八十岁,揣着一颗百感交集的心,他终于回到了家乡。你们说,他算不算苦尽甘来?

算。孩子们答。

他回到了家乡,满怀希望,想到家人们在院子门口迎接他的场景,有些激动。可是家没有了,只有上蹿下跳的野鸡野兔。六十多年光阴过去了,军功没有,官职没有,只落得一碗野菜羹作庆功宴,只留下一条条伤疤作军功章。从军几十年,没死也算幸运。归乡后,胳膊上的疤痕一天天淡化,可心里的疤痕却越来越深。忆起往昔,徒有遗恨和苦楚。你们说,这算不算伤?

算……孩子们答。

老人讲完,看着孩子们回味深思的神情,欣慰地笑了。他说,这无非是一个民间故事,真正重要的是,身处和平环境中的你们,要珍惜光阴,健康成长。

孩子们点点头,似懂非懂。半晌,其中一个孩子说:爷爷,还想吃您的菜豆。

好,给你们拿去!老人蹒跚着迈向院中,挽起衣袖,露出一道长长的疤痕。

干活喽!摘菜豆喽!……

河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点 评

把诗歌改写为一般叙事性文章,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要有一定的结构重组能力,也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作者较好地完成了改写。文章刻画了一位说书人的形象,讲述了一位老兵的遭遇和感伤,特别是通过说书人与孩子们的对话,有问有答,点明了从军者几十年的战斗经历,呼应了老兵的感慨。临近结尾,借助说书人的话告诫和平环境中的孩子们,要“珍惜光阴,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说书人就是老兵的身份揭露,更增添了故事的张力。

上一篇: 第六单元 学习改写
下一篇: 变形的真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