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次次出发
作者: 时双庆1996年9月,我还不到14岁。
初中开学的第一周,我独自背着沉重的棉被和衣物,徒步到离家十几里外的镇上读书。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小村庄,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复杂局面。
那天,我看到了许多比我年龄还小的同学,父母离开他们的一瞬间,他们像我一样,迷茫而忐忑。母亲说下午再给我交口粮,让我先跟老师说一声。叽叽喳喳的教室里,不擅言语的我根本不敢和老师搭话。最后,老师问谁的口粮还没有交,我怯懦地举起了手,用眼睛的余光瞥了一眼,教室里,举手的只有我一个人。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恨母亲,紧攥着双手,不敢说话,眼眶里似乎有泪水要溢出来。
老师并没有为难我,他只是让我们先翻阅新书,然后转身离开了教室。
阳光依旧燥热。下午,母亲来了,推着不知从哪里借来的自行车,车后座上绑着我的小半袋口粮。在兑票窗口,母亲用这小半袋口粮为我兑换了粮票,又从贴身口袋里摸出十几块零钱,给我买了菜票。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放好,别丢了!”
母亲走了,推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渐渐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母亲不会骑车,来来回回的山路,她走得铿锵有力,走得毫不犹豫。
从那以后,每个周末,我都准时从家里出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严寒。这条路,我一走就是3年。
1999年,我考上了县城的高中,离家几十公里,每次都是父亲把我送上班车。在熙熙攘攘的车厢里,我都来不及看上他一眼,他就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我想,车子离开的那一瞬间,车窗外的父亲一定也在焦急地寻找我的影子,他可能还在担心,我有没有找到位子,是不是又要一路站到学校。
2001年年底,父亲的单位有了集资房,我家也从乡下搬到了我上学的小城。从此,我结束了住校的日子,开始了走读生活。一次次,从家到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自然。一次次的出发中,我终于迎来了高考。
炎热的8月,我把成绩告诉了母亲,母亲没有说话,我趴在桌子上大哭一场。
9月,我收拾起行囊,踏上了开往南方的列车,走向一个名叫深圳的城市。
工厂里,像我这样的高中生很多,河南的,四川的,江西的,我们用彼此听不懂的方言讲述着各自的家乡,渐渐地,我学会了说普通话。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我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里有美丽的风景,有吃不完的美食,还有一群可爱的人。
母亲打来电话,说:“回来吧!咱们再读一年!”挂了母亲的电话,那天晚上,我一夜没有合眼。
两个星期后,厂里给我结了工资,拿着那几百块钱,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我告诉堂哥:“哥,我要回家!”堂哥脸上带着一丝笑意,好像在说:“你本来就不属于这里!”
那个晚上,我坐上回家的大巴。窗外,夜色弥漫,凉风习习,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和美好,我突然觉得不像回家,倒像一次新的出发。
校园里,书声琅琅。梧桐的叶子一片片飘落,折射出一道道金色的阳光。我没有选择复读,而是走向了新兵报名登记处。
11月,我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坐上了开往南阳的大巴。车窗外,父亲、母亲、姐姐和姐夫,他们远远地向我挥手。
大巴车拐弯的一瞬间,我看到,母亲哭了。
(时双庆,河南省确山县人,常有文章见于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