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中的通感手法
作者: 圆爸旭旭
学术界对“通感”的研究起源于1962年,钱锺书先生于《通感》一文中给通感下了一个定义:“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通俗地讲,通感就是用感觉去写感觉。眼睛不去看,偏让它去听;耳朵不去听,偏叫它去尝……别看功能安放的位置乱了,可是有了全新的境界,“五官”的感觉相互联通,读者通过这种奇妙的感觉描写,有了新鲜、愉悦的审美体验。
名家名篇中的通感
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写道:“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运用了通感手法,花香本来是嗅觉感受,将其说成“浅紫色的”,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则是幻觉感受。通感的运用让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写出了紫藤萝香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
再如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里的句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用小提琴曲的听觉形象,来形容荷塘月色的视觉形象,其作用主要是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多个角度丰富了物象的意蕴。
《笑傲江湖》里的通感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通感的运用为武侠世界营造了绝妙的奇幻效果。下面让我们走进金庸的武侠世界,一起学通感。
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有一段描写琴音箫声的文字:
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地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
琴声是通过人的听觉获得的,而金庸先生在这里刻画声音时,把听觉转移到其他感觉上,将无形的声音描摹得真实可感。这里不管是琴音还是箫声,它们的高低回转,像精灵飞舞,神秘莫测,营造了一个奇幻、玄妙的武侠世界。
如第一段写琴音,便是把听觉转化成视觉。后面刻画箫声时,作者也是将听觉向视觉转换,极富功力:“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渐渐地百鸟离去,春残花落”,写得大气磅礴而又不失灵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极大冲击。
在金庸先生的笔下,这一段琴音不仅仅是琴音,还是一幅武侠世界的卷轴画,里面有鸟儿振翅、泉水叮咚,还有春景萧瑟、细雨绵绵……通感的运用使描写从听觉转移到了视觉。
从选段可以看出,要将不同的感觉打通,需要一些想象。而通感手法和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合用,可以使想象变得容易些。
由此可见,通感的运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了读者的审美情趣,起到了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活学活用,妙笔生花
学习了名家名篇和《笑傲江湖》里的通感,我们来练习通感的用法。
第一个题目要求进行听觉迁移,用其他感觉描写“外婆亲切的话语”。
有的学生写的是味觉,“外婆亲切的话语就像甘泉一样浸润了我的心田”。有的学生写的是触觉,“外婆的话语如山间的微风拂过我的脸庞,令我倍感舒爽”。
第二个题目要求进行视觉迁移,用其他感觉描写“那缕灯光”。
有的学生写的是嗅觉,“夜晚的灯光于我就像家中的饭香”。也有学生写的是听觉,“那缕灯光飘在空中影影绰绰,就像一曲高高低低的奏鸣曲”。

第三个题目要求进行味觉迁移,用其他感觉描写“吃火锅”。
有的学生写的是视觉,“吃上一口,真是酸爽无比,如同眼前绽开一团色彩绚烂的烟花”。也有学生写的是触觉,“这滋味,如同喉咙口爆出了无数个爆米花,太刺激了”。
通感的运用打破了各个感官领域的界限,使意象更为生动、新奇,可以提升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也能具体而深刻地传递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想象,更具艺术感染力。只要契合你想表达的主题,就可以大胆、巧妙地用一种感觉去描绘另一种感觉,如此,你的语言便会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