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和琵琶穿一条裤子
作者: 原草枇杷和琵琶是什么关系?有人说它们好得穿一条裤子,你信吗?
先说枇杷,它经常出现在古诗里。
唐代杜甫的《田舍》中有“榉(jǔ)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一句诗,榉柳是枫杨树的古名。每年5月,枫杨树的花序下垂,枝条被坠得低低的,因此显得弱不禁风。与此同时,枇杷树恰好果实累累,散发着诱人的果香,所以叫“枇杷树树香”。当时,枇杷是否作为水果被享用,未曾可知。与杜甫同时代的司空曙收到朋友寄来的枇杷叶,特意写诗《卫明府寄枇杷叶以诗答》答谢,其中有“倾筐呈绿叶,重叠色何鲜”的句子,这句诗给人很强的画面感——满满一筐色泽灰绿的枇杷叶呈现在眼前,干什么用,诗人没说。大概是因为枇杷叶有药用价值,这在南北朝时期的医书《本草经集注》里有过记载。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人们对于植物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宋代,枇杷以水果的身份出现在餐桌上。且看下面一首诗:
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这首诗的意思是,几只小鸭在或深或浅的池水中嬉戏。岸上的梅子已经成熟,天气半晴半阴,不热不冷,让人感觉非常舒适。我是被张先生邀约的朋友之一。他的园子很大。我们在东园尽情豪饮,走到西园竟然有些醉了。黄色的枇杷像金子一样挂在枝头,我们把它摘下当酒后水果,别有一番滋味。
枇杷的口味甜甜的,有一点点酸,能否当作解酒的“仙丹”,不清楚。在宋代,若论起植物在诗文中的“出镜率”,枇杷是当之无愧的“小网红”。梅尧臣、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邓深、戴复古等文人都为它写过诗。请看:
依韵和行之枇杷
〔宋〕梅尧臣
五月枇杷黄似橘,谁思荔枝同此时。
嘉名已著上林赋,却恨红梅未有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5月的枇杷金黄金黄的,好似甘甜的橘子。此时,荔枝也刚好可以品尝。枇杷和荔枝的大名早早就登上了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令人遗憾的是,我最爱的傲霜红梅却没有写进去,不由得惆怅。
司马相如何许人也?他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写过《子虚赋》。汉武帝刘彻在位时读到《子虚赋》,以为是古人所写,叹息不能与作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被告知作者还活着,便立即召见。司马相如感激之余特意写了《上林赋》,其中“枇杷橪(rǎn)柿”的“橪”是橪枣树,“柿”是柿子树,“枇杷”是枇杷树。
如此说来,枇杷在西汉已小有名气,在唐代已经作药用,在宋代红极一时。每年10月有花初绽,11月是盛花期。花香如歌,虽然无形,却飘向远方。尤其夜晚,香气逼人。
再说乐器琵琶,最早的记载大约是在东汉末年刘熙写的《释名》中。这是一本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书中提到的乐器不是“琵琶”而是“枇杷”。换句话说,在东汉末年,乐器琵琶和植物枇杷用的都是木字旁的“枇杷”。你瞧,枇杷和琵琶共用一个名,不正是好得穿一条裤子吗?
时至今日,枇杷和琵琶还有诸多相似处。比如汉语拼音和声调完全一致,枇杷和琵琶都是“联绵词”。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比如枇的解释是见“枇杷”,杷的解释也是见“枇杷”。枇和杷一刻都不能分开,琵琶亦如是。
植物小档案
名称:枇杷
原产地:中国
花期:每年10~12月
花语:陪伴、润物无声等
科属:蔷薇科枇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