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学会记事

作者: 张燕

单元要求

1. 交代好记叙要素,有顺序、有重点地把事情写清楚。

2. 记事中融入情感,聚焦动情之处,写得具体、有感情。

3. 锤炼打磨语言,抓住感人细节,贴切地表情达意。

写作指导

我们拿起笔记录生活,其实就是学习记事。怎样才算会记事呢?

情感,为记事文注入灵魂

记事并不是原原本本地把生活中的事情刻录下来,而要经过大脑中情感的过滤与加工。

人在世上,经历的事情不计其数。为避免它们在时间的洪流中消失,我们会挑选一些有价值的事记录下来。它们或见证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或触动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或激发了我们的理性思考。

记事之前,我们先审视过往的人生经历,调动生命中独特的情感体验,想清楚要抒发的情感,以获得他人共鸣,也就是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有了明确的表达意图,自然明白为什么要记事,哪件事更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什么重点记事情的这个部分而不是那个部分,要将哪些凝聚情感的细节放大呈现给读者。

选择有独特情感体验的事来写,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心中一动。

六要素,搭建记事文的骨架

凡事总有时间、地点、人物,有起因、经过、结果。将这些要素(记叙文六要素)交代清楚了,再按一定顺序连缀起来,文章就有了骨架。有时为了更吸引人,我们会灵活改变要素出现的顺序,将事情最惊心动魄之处或出人意料的结局放在前面。

交代记叙要素,让读者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叙事的基础要求。同时,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矛盾,以矛盾为引擎,让事情起波澜。《散步》记叙散步这一日常小事,却在岔路口出现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经过内心冲突,“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决定走小路,新的矛盾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敬爱,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最终“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矛盾成功化解。另外,作者笔下的“民族领袖”“整个世界”等大词与小事之间的矛盾也耐人寻味。可谓矛盾之处有波澜,矛盾之处有深情,矛盾之处有深意。

细节,使记事文血肉丰满

作家铁凝说:“我们应该注意的不是玉米和麦子本身,而是生长着玉米和麦子的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下面那些更深层的东西……”她口中的“玉米和麦子”就是细节,它们植根于生活中,在某一刻如电光火石般击中我们的内心。

记事时,我们从记忆中钩沉,将这些曾经深深打动自己的细节找出来,抓住它,还原它,深化它,让读者通过凝聚情感的细节感受情感律动,让记事文有血有肉。

细节描写,要做到小、真、精。小,指从生活的毫末入手,如一个眼神、一处痕迹等;真,要求细节必须符合生活真实,不矫饰夸大;精,指精选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表达情感、最能凸显人物神韵的细节。

《秋天的怀念》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当“我”狠命地捶打两条残废的腿,觉得活着没劲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扑”“抓”,两个很有力度的动词,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儿子站在人生悬崖边时的急切与激动。后面的语言“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有担心,有哀求,有祈愿。即使她万分痛苦,仍“忍住哭声”,因为她得在脆弱的儿子面前坚强。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细节中汩汩流淌。

语言,让记事文颜值飙升

语言,是记事文的颜值担当。不求华丽,贵在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

《散步》中,“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句话连用两个“太迟”道出了作者担忧母亲身体,急切盼望春暖花开;“总算”给人如释重负之感;“又”含着庆幸和满心欢喜。文字看似平淡,却饱含“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为下文的抉择作铺垫。

锤炼语言,要精心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修饰语,可增强情感的浓度。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进来,又“悄悄地”出去。母爱的伟大、细腻、深沉,母亲的隐忍、自我牺牲在“悄悄”中得以彰显。

上一篇: 心灵的触动
下一篇: 我们是一家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