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照古今的中秋月
作者: 胡新波共赏一轮明月,遥寄千里之思。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人们在这个皓月如霜、清风似水的节日里阖家团聚,共庆佳节。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日月祭祀崇拜。《周礼·春官·典瑞》载,“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唐人陆德明解释:“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意思是在春分的白天祭祀太阳,在秋分的晚上祭祀月亮。除了时间有要求,祭祀用品也有讲究,《史记·封禅书》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人们在祭月时供奉公羊和公猪,将美好期盼寄托在交替永恒的自然星宿上,以此祈求天地消灾赐福。
随着民族融合和时代演变,到了唐宋时期,中秋节的概念才开始形成。《唐书·太宗记》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说法,在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中,则对中秋节描述得更为详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秋季在古代历法中是农历七月、八月和九月,也被称为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称“三秋”。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到了秋天中的一半,所以也被称为中秋,在月相轮转晦明中,每月十五日又是月圆之相,所以也被唤作中秋望月。
到了宋代,中秋节衍生出很多节俗,吴自牧还在《梦粱录》写过:“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中秋节这天人们要把酒临风、登楼赏月,在宴席中载歌载舞。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节日美食就是月饼了,苏轼在《留别廉守》一诗中写过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月饼做法介绍得更为详细:“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因唐宋时期诗词之风鼎盛,宴席上时圆时缺时晦时明的月亮,成为托思怀远、喟叹人生的审美意象。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晏殊的《中秋月》:“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文人墨客在不同时空的中秋节遥望天际明月,歌咏人间情思。
千里澄辉,喧嚣寂静。斑斓的秋色中,这一轮浩浩明月在一声声吟唱中跨越了古今时空,朗照的清辉遍洒于乾坤长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