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必在己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②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③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④矣。

(选自《吕氏春秋·必己》)

[注释]

①题目为编者所加。②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③人:他人。④遇:遇合,指相遇而受到赏识。

[点悟]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常常有人会因为他人无礼或冷漠的表现而发怒,甚而指责对方;如果对方不服气,就有可能使冲突加剧,甚而引发争斗,带来严重的伤害。如何避免这样的恶果呢?《吕氏春秋》中对君子品格的阐述能让人体悟到避免交往冲突导致恶果的相处之道。

《吕氏春秋》指出,君子注重的是自己的修养:尊敬他人,不要求一定得到他人的尊敬;关爱他人,不要求一定得到他人的关爱。书中还提出,君子能尊敬、关爱他人,是出于自己的良好修养;能否得到尊敬和关爱,则取决于他人修养的高低。进而表明,君子能掌控的是自己的表现,而非他人的表现;能让自身修养达到很高的程度,就能受到赏识。

《吕氏春秋》中的这段话是从个人修养与外在际遇之间关系的角度来阐述君子品格的,强调的是,和外在际遇相比,只有个人修养才能完全由自己掌控。今天读来,则可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得到启发:把自己作为交往中可控的一方,要求自己能遵循礼仪,尊敬他人,关爱他人,而不苛求他人一定循礼而行;尊敬自己,关爱自己,就不会因对方的无礼或冷漠而气愤,也不会由此引发争执并导致伤害。

这样的君子品格,与《论语》中“求诸己”的君子品格是一致的,即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修养。正因为君子注重自我修养,所以能律己严,待人宽。律己严,故能坚持操守,好学向善,循礼而行;待人宽,故能超脱而豁达,不介意他人的态度与行为,从而避免产生心理落差、人际矛盾与无谓纠纷。

(张英华 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