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卢沟桥

作者: 何逸凡

步行于永定河河畔小道,隐现于浓绿间的卢沟桥愈加清晰。桥身稳稳扎于水中,十一个弧形桥孔连成一串,横跨于水上,犹如巨龙蜿蜒的身躯静卧于平滑的河面上,宏大、稳重、端庄。

走近卢沟桥,看着被踏得光滑似镜的桥面,心生犹豫,不敢再近。八百多年,它承载了多少前人的脚步?曾有金朝善射女真策马扬鞭而过,曾有清代妇女谈笑风生而过,更有抗战守军扛枪架炮而过……何以八百多年屹立不倒?答案藏于桥身的巧妙设计中。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桥身、拱、桥墩以腰铁加固,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以抗御洪水和春冰。令人称奇的是,桥上大小石狮五百余只,形态各异,竟无一相同。仔细端详,每只石狮拥有气势凛人的弯卷鬃毛,富贵中又显露出霸气,似随时会苏醒。历经八百多年时光沉淀,它们依旧威风凛凛。这样的卢沟桥,让人不敢擅自踏足,唯恐惊扰了沉睡的生灵。

桥上,风很大。水面微波荡漾,水草隐隐晃动,五百余只大小“神兽”仿佛在此刻苏醒。它们的面部早已残破不堪,大多被炮火的轰炸磨平了原有的模样,但依旧气势逼人。回望历史,我好像理解了石狮为何贵气犹存但怒目圆睁。它们自金代而来,历经多次修补,凝聚了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见证了王朝的兴衰,经受了炮火的洗礼。当年,马可·波罗怀揣一颗敬畏心伫立桥旁,由衷赞叹东方的造桥工艺;画家王绂经过卢沟桥时驻足流连,以细腻的笔触绘出传世大作《卢沟晓月图》;乾隆醉于桥上月色静好,挥毫洒墨,题下“卢沟晓月”碑……直到一个夜晚,火光闪烁,炮声重重,撕破了一切安宁美好。日本侵略者以荒唐的理由炮轰宛平城,占领卢沟桥。于是,桥的栏板成了炮墩子,石狮的身躯成了枪架子,桥身千疮百孔,弹痕累累。原本高傲的石狮被毁得面目全非,身上多了数不清、抹不尽的伤疤。它们神色愤怒,大张血肉模糊的狮口,既是对入侵之敌全力发出警示,也是为了让后来者警醒。

时光流逝,曾经的一切化作一个个字符印在历史书中,而卢沟桥却将那段历史镌刻在自己身上。如今,它有了新的使命:见证时间从一头流向另一头,见证一个伟大的民族从迷茫迈向辉煌。看,那些为祖国浴血奋战的英雄,他们任时光年轮碾轧,任历史炮火攻击,却不曾改变誓死报国的雄心壮志。他们如砖,如墩,砌成了一座钢铁桥!

“水清清,月圆圆,万古卢沟佑安澜……”满怀着敬意,我从桥的这一头,走到了桥的那一头。

福建省南平市剑津中学

指导老师 黄玉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