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布局谋篇
作者: 黄美华
单元要求
1.围绕文章中心,对材料全面梳理,拟出全文框架。
2.拟出框架后,列出写作提纲。
写作指导
经常有学生跟我诉说他们写作时的困惑:“老师,我能正确审题,也有合适的素材,为什么我的作文还是拿不到高分?”我分析他们的作文,发现他们存在以下问题:
(1)层次不明晰。尤其是使用多个素材时,素材先后顺序不当,导致文章逻辑混乱。
(2)重点不突出。使用单个素材时,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全都叙述一遍,没有对素材进行适当的裁剪。使用多个素材时,素材之间没有详略之分,导致文章重点模糊,甚至有离题风险。
(3)结构较松散。写作时思路较随意,想到什么写什么,无效信息过多。段落之间又缺少必要的起承转合,导致文章结构较松散。
这些问题表明,学生在写作时缺少“布局谋篇”的意识。何谓布局谋篇?就是在审题立意、选材之后,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进行整体谋划。布局谋篇可以使所写的文章言之有序,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结构紧凑。
如何进行布局谋篇?我们可以从整体和局部进行规划。
其一,谋定文章主体结构,恰当安排材料。
有人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只有“骨架”立起来了,才能安放“灵魂”与“血肉”。这个比喻通俗生动,强调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在写作之前规划好文章主体结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文章。那么,我们要如何确定文章的主体结构?
确定文章主体结构应在审题立意和选材之后。具体怎么做?我们来看看本单元写作实践三。“路”有三种含义:自然之路,如上学之路、回家之路、泥泞小路、平坦大道、上坡路、下坡路等;抽象意义的路,如奋斗之路、通往理想之路、生活之路等;还可以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过程。“在路上”,重点在过程,而不在结果。贵在参与,贵在追求,贵在奋斗不息。可选择其一,或是通过巧妙构思将不同的“路”进行融合,确定文章立意。“在路上”是我们的生活常态,写作范围非常广泛,我们能围绕自己的立意找到不少合适的材料。
接着我们可以以追问的方式来理清思路,找到合适的文章主体结构。例如:什么路?什么事?什么感受?比如:亲子关系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父母和孩子偶有争执,但都被爱化解;学习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感受挫折的苦涩,也享受进步的喜悦;交友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付出真心,结交挚友;等等。这些材料是并列的,因此文章主体可以采用并列结构,用相似的片段将它们串联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并列的材料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顺序,或从主到次,或由浅入深,或时间上的先后,等等。串联也不能是毫无章法的,可以详写其中的某个方面,使重点更突出。
我们还可以这样问:什么路?例如:通往理想之路。如何通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满怀热情地付出努力。路途顺利吗?有坦途,有曲折。有什么感受?喜悦、骄傲、悲伤、沮丧。实现理想了吗?不一定。虽然没有实现理想,但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心智得以成熟,这些也是收获。根据这些问答,我们可以采用递进的结构进行叙事或议论,逐层深入,深挖立意。“如何通往”“感受”部分是此题的重心所在,应给予充分的阐释。
此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双线结构这些手法都是立足全篇的布局谋划,使用得当,能让文章结构紧凑,逻辑通畅,浑然一体。
其二,谋定细节布置,构建精彩语段。
除了从全局着手,布局谋篇还要注意局部的设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法来构建几处精彩语段,使文章的外在结构更为精美。比如,文章开头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创境导入、巧用题记、巧用修辞、巧设悬念、引用佳句、巧设悬念等方法,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行文中设置几个过渡段落,可以使文章形式上错落有致,内容上更有整体性。文章结尾可以采用首尾呼应、发问引思、景物烘托等方法,加深人们的印象。此外,小标题、题记或后记的点缀,也能让人感受到我们在文章结构上的匠心。
布局谋篇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构思,可以列写作提纲,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的布置都落实下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写作也是如此,善用布局谋篇,谋定而后动,能让我们写作时更从容,帮助我们写出质量更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