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主题素材积累及运用
作者: 王廷义主题阐释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许多小家组成大国,家与国自古相通。家国情怀,体现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名人名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 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 青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肖思远
名家片段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节选自柯灵《乡土情结》)
时新热点
聂海胜:矢志报国、三巡太空的英雄航天员
1998年,聂海胜光荣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20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和使命,先后3次受命备份、3次领命出征,圆满完成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用遨游太空的壮丽航迹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位列首飞梯队,却与飞天梦擦肩而过。面对提上日程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他暗下决心:继续努力,绝不放弃!随后争分夺秒、全身心地投入选拔训练。2005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同乘组航天员踏雪出征、首战太空,实现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2013年6月,聂海胜光荣入选神舟十号乘组,担任指令长,再次出征太空。 2021年6月,57岁的聂海胜三入太空,面对空间站任务在轨飞行时间更长、操控难度更大、挑战考验更多的情况,他和乘组其他同志密切配合、精细操作,顺利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任务,夺取了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重大胜利。
聂海胜用二十多载造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面对空间站运营阶段艰巨繁重的各项任务,他坚定地表示:“我的初心是出征太空,我的使命是圆满完成任务,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接受挑选,为祖国出征太空。”
陈延伟:扎根南国多年,只为建造“超级显微镜”
2022年4月,陈延伟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谈起陈延伟,就绕不开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被称为“超级显微镜”,坐落在广东东莞松山湖一片荔枝林中。陈延伟就是参与建造这个“超级显微镜”的人。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前三台分别在英国、美国和日本,关键技术由国外掌握,没有引进的可能。正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陈延伟及其团队成员出发了。
从2006年选址开始,陈延伟始终坚守在东莞,令他至今都印象深刻的一次挑战,是加速器隧道土建施工。当时,装置所在地地质条件复杂,且南方雨水丰沛,使得土建施工难度比预想中要大。不断出现的施工挑战,更是让土建施工的工期延误了一年多。陈延伟表示,向国家承诺好的竣工时间绝不能推迟,必须把工期抢回来。但面对工期严重延误的特殊情况,只能采取特殊措施。陈延伟团队决定交叉施工,利用土建施工的间隙,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那段时间,陈延伟和团队成员放弃休假,一头扎进施工现场。“几百个日夜的赶工,硬是把工期给抢出来了。”如今陈延伟回忆起那段日子,仍然十分感慨。
项目原定工期6年半,2011年正式开工,2017年首次打靶成功,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完工。有外国专家由衷地感叹这一“中国速度”:“难以想象你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如此多的工作。”但陈延伟知道,“中国速度”是所有工程建设者夜以继日用汗水浇灌的结果。
吴润豪:为了边关安宁,我会战斗到底
“90后”吴润豪是广西百色边境管理支队旧州边境检查站副站长。大学毕业后,吴润豪来到百色靖西市,成为旧州边境检查站检查员。对于自己的选择,吴润豪从未后悔,他说:“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我很自豪。”2018年,吴润豪来到百色边境管理支队执法办案中心,开启自己的执法办案生涯。
2020年年底,支队掌握线索,有境内“蛇头”与境外“蛇头”相勾结,长期活跃在百色边境地带,组织人员非法偷渡,已经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吴润豪是百色方向专案组负责人。为了侦查,吴润豪多次乔装打扮前往广东、福建一带的工厂实地摸排,抽丝剥茧,成功斩断了一条从百色边境前往广东、福建等地非法入境务工的通道。该案成功侦破后,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2019年以来,吴润豪参与侦办妨害国(边)境类刑事案件200多起,抓获组织、运送犯罪嫌疑人300余人,破获部督专案5起,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

因成绩突出,吴润豪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22年被公安部、共青团中央评为“成绩突出青年民警”。“为了边关安宁,我会一直战斗到底。”吴润豪用满腔赤诚书写了别样的边关豪情。
经典素材
张元济:救国百条路,他选这一条
1892年,25岁的张元济考中进士,随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时他被光绪帝破格召见,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后到上海。与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张元济把中国的希望寄托于“开启民智”。他先在南洋公学译书院主持译书事务,后来接任南洋公学总理,他因为译书院有印件而和商务印书馆经理夏瑞芳有了印刷业务上的往来,后来加盟了商务印书馆。张元济认为书发行量很大,能够传播得更加广泛,对于普及国民教育是再好不过的途径。
主事商务印书馆,他先做了一件大事:组织编写小学课本。后来的10余年时间,商务印书馆出齐了各年级的各科课本,张元济也因此实现了自己“开启民智”的夙愿。在此基础上,张元济带领商务印书馆组织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和学术名作,出版发行了《小说月报》《教育杂志》等刊物,商务印书馆成了当时屈指可数的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出版公司;同时,他整理和出版中国的古籍,为中国传统文化“续命”。张元济以出版为武器,尤其是通过撰写及传播《中华民族的人格》,以人格的涵养凝心聚力,鼓舞抗争意识,书写了出版救国的伟大篇章。
黄旭华:为祖国深潜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上天,带来核潜艇下海的希望。5个月后,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与黄旭华共事多年的施祖培说,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他们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晚上准备两个馒头,加班加点地干。当时有个土口号,叫“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所有人心里都装着使命——尽快研制出中国的核潜艇。没有计算机来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两年四个月后,交付海军训练使用,加入海军战斗序列。自此,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深海,潜伏着中国核潜艇,也深藏着“核潜艇人”的功与名。
适用话题
立志报国、心怀天下、忧国奉公、忧国忧民。
运用示例
怀抱家国情怀,方成至善之人、栋梁之材。“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黄旭华就是这样。三十年未归家门,几十载隐姓埋名,黄旭华承受着离别之痛,却肩负核潜艇科研的重任。扎根荒岛,远离人烟,未见过核潜艇,研发更是举步维艰,然而黄旭华怀爱国之胸襟,秉家国之信念,以热烈情怀消解困难,终成“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之至善之人,终成“一寸丹心图报国”之栋梁之材,大国脊梁铸就大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