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解析指导与佳作点评
作者: 吕柏彬真题呈现
请以“激起心中的那股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 0 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写作指导
(一)补全句子,明确方向
从句式上看,“激起心中的那股劲”是一个省略句,缺少了主语,即什么激起心中的那股劲。主语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一种无形的精神。
(二)分析关键,明确内容
确定好写作对象后,文章的写作内容还要结合题目中的关键词进一步分析明确。“激起心中的那股劲”,“激起”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激”本义指水因受到阻碍或震荡而向上涌,即平静的水面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不是微微泛起涟漪,而是受到强烈的由内向外的震动。因此,我们选择的内容应该是令人内心深受触动、备受鼓舞的,从而引发读者共鸣共情。
如:青少年在天安门广场发出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振聋发聩的声音;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北京冬奥会上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夺下金牌的时刻;暴雨中的小草顽强生长;困境中老师一句温柔贴心的鼓励……
“那股劲”具体是什么劲,作文中必须做出明确的交代。如:勇担重任报效家国的劲、直面困难顽强不屈的劲、刻苦学习拼搏冲刺的劲……
(三)由彼及己,明确中心
考场上,有限的写作时间会让人有紧迫感,同学们在构思时往往会头重脚轻,开头环境渲染,修辞点缀,精致隆重,随着字数越写越多,时间越来越少,内心懈怠,简单点题便草草收尾。殊不知,精华在结尾。
结尾有揭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一篇作文只单纯叙事,那就是一篇肤浅的文章。要想拿高分,结尾必须要揭示中心,体现文章的立意。
因此,写这篇作文时,“激起”的内容和情感是文章详写的部分,收束点应回归到自己身上,由彼及己,结合自身情况,写出真情实感。
佳作展示
激起心中的那股劲
一考生
延时课结束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到校门口,等妈妈来接我。
想起“双减”政策落实以来的这段日子,学习成绩跌宕起伏让我心中充满困惑:明明是和之前一样的学习方法,怎么初二时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到了初三成绩都噌噌往上涨,而我却不进反退呢?
看着马路上来往的人群、穿梭的车辆,我陷入了迷茫。慌乱中抬头,目光落在马路边上一棵毫不起眼的树上。它倚着墙角,缓缓地伸展着躯干。
昏暗的灯光下,我仔细地打量着它。那棵树的树干笔直,枝干长到墙角顶端处受到了阻挡,可它并没有停止生长,反而身子一扭,向外呈9 0度弯曲,绕过墙角,朝着另一个方向继续伸展。
我径直走过去,抬头仰望,认真审视这棵神奇的树。
它和周围所有的树都不同。别的树都是一个样:粗壮的干,笔直的枝,蓬勃的冠,潇潇洒洒,威武轩昂。它却生错了位置,只能在墙角边默默生长,渺小又瘦弱。我想:它曾经应该面临无数困难,没有足够的光照,没有充足的雨水,没有宽敞的生长空间……

其实,这些问题中的任意一个就足以压垮它,它需要做出选择:放弃生存还是奋力成长?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纵使成长千难万险,只要心中有信念,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也能拥有蓝天,绽放精彩!
一棵树尚且如此努力,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孩子们,虽然‘双减’了,但是真正‘减’掉的是那些不努力的孩子。今天你努力了吗?”老师的话犹在耳边。
是啊,我真的努力了吗?以前,各种补习班填充着我的课外生活,课内课外的双重加持让我没有松懈的缺口。现在,课上的我认真听讲,但课后的我有些放纵,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再看看眼前这棵树,我不禁攥紧了拳头,心中涌起一股劲:不到最后,怎知胜负?努力拼搏,方能成功。加油!
“囡囡——”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来到了我身边。我迅速跨上电动车后座,掏出了诗词宝典。
明亮的路灯,凉爽的夜风,疾行的人影,还有我朗声的诵读:“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晴。”
佳作点评
一、精巧的切入。“延时”“双减”都是当下热词,作者以此开头,起到瞬间吸睛的作用。作为两者的受益者,学生们的切身感受与体验是我们想了解的,所以,这样的开头具有很好的激发兴趣的作用。
二、细致的过程。文章由老生常谈的成绩倒退谈起,但这个倒退是发生在“双减”的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探究意义。正当“我”内心困惑迷茫之际,路边一棵瘦弱但努力生长的树给“我”以精神启迪,激起“我”心中那股奋斗的劲,让“我”反思成绩退步的原因。“我真的努力了吗?”课上认真听讲,但“双减”“减”出来的课外时间被“我”荒废了,“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变少了。这种反思最终转化为内驱力,激起“我”心中加油努力的劲。
三、巧妙的升格。“我”并没有只停留在思想上,而是立刻转化为行动,“明亮的路灯,凉爽的夜风,疾行的人影,还有我朗声的诵读”。更值得称道的是,“我”用苏轼的《定风波》作为结尾,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巧妙地点了题,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和立意。
(崔益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