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吉林省中考作文解析指导与佳作点评
作者: 李辉真题呈现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
生活如诗,岁月如歌。温馨的家园,欢乐的操场,美丽的田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一定都有你散落的诗行。教室里你埋头苦学的身影,家庭里你体贴关爱父母的孝行,生活中你帮助他人的故事……都是你书写在时光长河里的美丽诗行。梳理过往,你会发现自己真棒!
请以“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跬步千里,滴水汪洋;向上一尺,根深一丈。
那种才长半尺就要结穗的谷子,不管穗形多么好看,谷穗肯定不饱满,甚至是瘪的。
根须扎得越深越久,春日才能猛蹿猛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字和标点的书写要规范、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写作指导
与全国各地争奇斗艳的命题形式相比,吉林省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作文命题方式——选题作文—— 一篇命题作文+一篇材料作文。这种命题方式给考生创造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在考场上大胆选择自己擅长的题目和文体,自由抒发真情实感。
第一个文题“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是命题作文。首先,考生要深刻理解题目的内涵。这是一个句子式题目。地点状语前置,启发考生在下笔前一定要明确“这里”是哪里。“我”则限定文章的主人公必须是考生本人。“最美诗行”可以理解为“奋斗的足迹”“理想的成绩”“值得回味的经历”“隆重的演出”等。考生应选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经历展开写作。
其次,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从小事着手。我们从小到大,每天都在“写下诗行”:幼儿园牙牙学语时,“我”学会把美味的食物和长辈分享;小学夏令营活动中,“我”主持了一场篝火晚会;上初中后,“我”担任数学科代表,带领擅长数学的同学参加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在敬老院,“我”和同学们打扫卫生,给爷爷奶奶们表演文艺节目……正是这一次次经历缤纷了“我”的生活,慰藉了“我”的心灵,启迪了“我”的思想,丰富了“我”的人生。写作时,要把“我”的感受描述出来,这样文章的主题会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充沛。
最后,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这个题目,在语言的表达上宜采用以叙述、描写为主,穿插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在具体的表达上,可以采用题记、小标题、日记等多种形式,会更好地增强表达效果,产生标新立异的感觉,也能更好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如用精练的语言概述“写下最美诗行”的重要意义作为题记,以此开启全文;采取写日记的形式,记述某次“写下最美诗行”的过程和真切感受;或以书信的形式,向老师、父母倾诉自己是如何努力“写下最美诗行”的。
第二个文题是材料作文。试题给出了三句富有哲理的话。“跬步千里,滴水汪洋;向上一尺,根深一丈。”强调的是积累的重要性。“那种才长半尺就要结穗的谷子,不管穗形多么好看,谷穗肯定不饱满,甚至是瘪的。”强调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根须扎得越深越久,春日才能猛蹿猛长。”强调根基的作用。读懂了材料,考生可以选取厚积薄发、勤于积累、脚踏实地、注重根基等角度展开写作。
写作时,可以从记叙自己或身边的某个人成长中不断积累、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的故事;可以发挥合理的想象,以乌龟或山羊为主人公,编写关于勤奋努力的童话故事;也可以采用访谈节目的形式,以“积蓄青春力量,努力为国争光”为话题,访谈几位中学生,让他们就“如何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发表看法,谈当代青年面对时代挑战的所作所为;还可以写议论文,阐释“青年要善于厚积薄发”“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让青春绽放力量的光芒”等观点……行文中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写作这个文题,既可以在写作的形式上下功夫,也可以在素材运用上灵活把握。
佳作展示
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
一考生
莺啼语,燕绕梁,清风明月映海棠。情意重,记忆长,旖旎韶华溢芬芳。拼搏、张扬、深情、向往,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校园里,我用汗水写下拼搏时刻的最美诗行。
中考的号角已经吹响,青春的热血越发滚烫。为了这一天,我不知熬过多少个黑夜;为了这一刻,我不知付出多少心血。初中三年,征途漫漫,过程苦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我努力睁开惺忪的睡眼,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走向教学楼。月明星稀的夜晚,我仍在挑灯夜战,奋笔疾书,即使手指发麻、腰背酸痛,手中的笔依旧不停地滑动。因为我知道,青春不是懈怠与消极,而是拼了命,尽了兴,剩下的交给时光。青葱校园里,我用拼搏与汗水写下最美诗行。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班级里,我用深情写下奋斗时刻的最美诗行。
从一楼到五楼的距离是三年,回想这三年,母校的一草一木映入脑海,老师的一颦一笑犹在眼前。师生三年,留下太多回忆,想说太多感谢,未道太多不舍。语文课上,豪放的唐诗、婉约的宋词,抑扬顿挫地吟出我的意气风发;数学课上,难解的函数、难懂的方程,直尺圆规绘制出我心中宏伟的蓝图;英语课上,师生对话、集体表演,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拼写着无悔的誓言。物理老师通过串联并联,让梦想的灯泡终于发光;化学老师用加热蒸发,让混杂的离子抱头而逃;政治老师讲纲领国策,引领前进的步伐;历史老师通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带我看泱泱华夏,世纪繁华……如今,要与这些恩师道别,喉咙发紧,眼眶发热,说一声“加油”,道一声“珍重”。温馨的教室里,我用滚烫的热泪写下最美诗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疫情抗击战场上,我用担当写下青春的最美诗行。
春寒料峭雪纷飞,乍暖还寒冰融时。阳春三月,我的家乡吉林却遭受了“倒春寒”,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席卷吉林。疫情当前,全民抗疫,众志成城。全民核酸检测,我也做了一名小小的志愿者,穿上防护服,帮助记录名单,辗转于一个大屯和三个小屯之间。冰雪初融,春寒料峭,我却满身是汗,感到浑身都是力气。我为抗击疫情付出了汗水,我骄傲。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太过微小,但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写下最美的诗行。
把所有的夜晚归还给山河,把所有的春光归还给疏疏篱落。这里,我用拼搏、情谊、担当写下最美的诗行,演绎成我青春最美的乐章,展现出我青春最美的模样。
佳 作 点 评
第一,选材真实,感情真挚。这篇文章选材于真实的生活,展现了一个善于观察、善于体悟、敢于拼搏、勇于担当的中学生形象。“我”在初中三年挑灯苦读,不懈努力;“我”在考场上回忆三年来与老师们的相处,情深谊长;“我”在疫情突发时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字里行间流露着“我”对曾经的过往、对老师、对国家的真挚情感。
第二,叙述细致,主题突出。文章对“我”初中三年的拼搏从清晨写到夜晚;对老师们的情谊更是一一写来:语文老师朗诵的抑扬顿挫、数学老师绘制的宏伟蓝图、英语老师拼写出的无悔誓言……抗击疫情战场上“我”参与志愿服务,真情付出。细致的叙述中展现出鲜明的主题。
第三,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开篇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点题并引起下文。主体部分分别用三个诗句引起三个段落:校园里、班级里、疫情战场上;写拼搏、抒情谊、赞担当。诗句的内容与文段的内容相呼应,都恰当地点明“书写诗行”。
成功源于向下扎根
一考生
大家听过“竹子定律”吗?起初,竹子经过4年时间仅长3厘米,因为它要将根须埋在土壤里绵延数百米,以此来汲取养分。从第5年开始,它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6周就可以长到15米。我们从“竹子定律”中不难发现:成功源于向下扎根。
成功源于向下扎根收集素材。唐朝诗人李贺,身材纤瘦,常常骑着一匹弱小的马,带着一个背着破囊的书童清晨出门寻诗觅句。他一边走,一边吟诗,一得到好的句子,就立即写在纸条上放进破囊之中。到傍晚回家时,他把所有的纸条都取出来,构成一整篇。他日日如此,除非有重大的事情发生。正因为日复一日地积累锦囊佳句,李贺才写得一手锦绣文章。试想,如果李贺没有向下扎根,日积月累地收集素材,他能吟出“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吗?
成功源于向下扎根积累经验。20世纪初,爱迪生把所有精力都投入研究可以“长寿”的蓄电池之中。3年过去了,他更换了上千种材料,做了上万次实验,依然没有研发成功。面对越来越多的冷嘲热讽,爱迪生依然不断实验并总结失败的原因。最终,他用了10年时间,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镍铁碱电池。由此可见,选择向下扎根,积累失败的经验,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成功源于向下扎根汲取力量。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梁家河村插队。住窑洞、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池……黄土地的生活虽然异常艰苦,却成为习近平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从此,他不断向下扎根,了解民情,终于成为把14亿多中国人凝聚在一起的伟大领袖。因为向下扎根,融入群众,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可以汲取人民的力量,带领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4年积淀,方成苍翠玉竹,唯有努力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充足的营养向上生长。植物如此,做人更该如此。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取决于一点一滴的日常积累,唯有默默耕耘,不断充实自己,才有能力攀上成功之巅。
有句话说:“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让我们从此刻开始努力扎根,藏器待时,为走向成功积蓄力量吧!
佳 作 点 评
第一,观点鲜明,主题突出。考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恰当拟题,并以此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考生选取唐代诗人李贺骑马积累锦囊佳句写出锦绣文章、爱迪生利用10年时间做了上万次实验发明镍铁碱电池、习近平不满16岁开始深入群众向下扎根终成一代伟大领袖的事例,论证了向下扎根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论点。
第二,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的层次非常清晰,考生从“收集素材”“积累经验”“汲取力量”三个角度阐释“向下扎根”的价值和意义,将文章的分论点赫然置于段首。文章结尾部分,考生由“竹子4年积淀”写到“做人更该如此”,再由常见的言论联系到今天的实际,重申观点。层次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