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材料,准确审题

作者: 刘应福

精准审题是写好高考作文的第一步。所谓审题,就是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明确写作范围和写作重点,确定作文的体裁。

抓关键概念法

有些材料作文,为了降低审题难度,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语句(如关键词、中心句、统领句、总结句等),抓住这些语句,一般不会跑题。有些材料作文,则只提供故事或事实,不出现“感悟”式的中心句或主题提示。这时候,考生在审题时就要透过材料,由表及里,提炼出材料的核心概念来。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自己闯了红灯:“我赶时间。”别人闯了红灯:“这人也太没素质了吧!”自己孩子做错了事:“他只是个小孩,懂什么?”别人小孩做错事:“你是不是没有家教啊,那么没礼貌!”生活中,人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双标”,加以批评。但有的时候,我们又需要“双标”,比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双标,即双重标准,指对相同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益等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行为,抑或是对同一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产生不同的评判标准的情况。

面对“双标”,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思维分析】

文题所供材料呈现关于“双标”的认识,先列举了生活中的“双标”现象,说明“双标”是非常普遍的,再进一步解释“双标”的含义。据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双标”的表现,比如“标准变化无常”“感性情绪占据主导”等。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角度分析“双标”,比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还要分析“双标”的原因,有对标准的理解不同、在心理矛盾时感性因素取得主导权、受到偏见的影响、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等几种。写作时应扣住“双标”这一关键词展开论述,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辩证看待“双标”;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双标”……

因果分析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考生可以通过对文题材料的有关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来确定作文的立意。一般来说,如果材料中明显表明某一主体因为某种思想或行为带来了一定的结果,那么考生就可以根据这一结果的好坏得出经验或教训。如果材料中未明确表明因果关系,但是某一主体的思想或行为让我们产生了价值上的认同或排斥,我们可以推断出应该怎么做。这时也可以运用因果分析法。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社交媒体空前发达,人们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和各种观点。然而,在这看似“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沟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思维分析】

文题所供材料描述了一个社交媒体空前发达的时代背景。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沟通?社交媒体是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便捷,然而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信息沟通的真实性就难以核查。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还需回归交流本质,能兼听,有主见,理性发声,坦诚交流。考生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如虽然发声渠道多样,但存在信息片面等情况,导致沟通效果不佳。也可以思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突破障碍,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如强调打破“信息茧房”,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不同的观点;论述理性表达,尊重他人,深入交流;探讨如何提升沟通能力。

寻找共性法

多则材料作文题,一般会提供几个词语、句子或故事,要求考生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从而把几个词、几个句子或几个故事有机联系在一起。材料之间的关系,一般包括递进、互补、主次、统一、对立等关系。考生需要思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进而选择能够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立意的2~3则材料作为立意的基础,从而进行深入分析。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无友不如己者。(《论语》)

②宁交那拙口笨腮的实心汉,不交那油嘴滑舌的机灵鬼。(中国谚语)

③交友的范围宜稍宽泛,各种人都有最好,不必限于自己同行同趣味的。(朱光潜《谈交友》)

④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阿拉伯谚语)

⑤选择朋友应当像选择阅读的书籍一样,一要谨慎,二要控制数量。(英国豪厄尔)

上述名句引发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树人中学《读者小报》“择友·成长”专栏向高三同学征稿,请你从上述五个句子中选择两句,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

【思维分析】

文题所供材料由五句关于交友的名言组成,围绕“择友·成长”这一主题,分别阐述了交友的标准、原则、范围等问题。材料①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交友态度,旨在通过交友来不断提升自我。材料②强调了诚实和真挚的重要性。材料③体现了开放和包容的交友态度,认为与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人交往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生活的多样性。材料④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应当学会接纳和包容朋友的缺点。材料⑤讲的是在交友时,我们应当经过深思熟虑,选择那些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并且要注意控制朋友的数量,以保证友谊的质量。写作时,我们要选择其中两句名言形成完整的立意,比如:择友之道——相互促进与拓展视野;真诚至上,审慎择友;择益友而游;三人行必有我师……

多元分析法

对于材料涉及多方观点的作文题,考生既可以着眼于甲方立意,也可以着眼于乙方、丙方立意;既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还可以综合起来进行辩证分析。这种审题方法称之为“多元分析法”。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具有对立统一性,考生要善于由此及彼、由物及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辩证思考。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中的AI足迹越来越多,给学生学习带来诸多影响。有中学生使用AI帮助自己写作文;还有人声称,写作已经不是人类必须掌握的能力,完全可以交给AI。

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生活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思维分析】

文题所供材料的第一句话是大背景,第二句话是两种现象,一种是借助AI写作,一种是人类不必写作。首先,要明确这两种现象均反映了人们对写作的错误认识。其次,AI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过度依赖会削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三,过度依赖AI写作,还会有潜在的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第四,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学会适应这些变化,并找到运用AI的合适方式。考生应当联系自身生活辩证思考,既看到AI对写作的帮助,也要看到AI对思考能力的削弱等问题。

上一篇: 复活(节选)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